第06版:旅游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州内新闻

第03版
综合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9年3月18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植树造林需具备 一些文化和旅游思维
2019-03-18

◎杨维兵

N年前,某地城郊有两座荒山,每年三月植树节前后,当地党委政府就组织机关干部和学生到山上进行义务植树,每年种的都是樱花树。几年后,满山遍野的樱花已成林,在三月中旬、四月上旬开出绚烂的花朵,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

近几年,当地组织农户成立合作社,在山上修路、引水、建亭、修建农家乐,围绕樱花大做乡村旅游文章,曾经的荒山因为当地有目的的植树造林,已成为远景闻名的乡村旅游景点,当地老百姓也因为樱花树而发家致富。

像这样因为植树造林而把荒山、河滩建设成为森林、“花海”,从而成为当地乡村游、近郊游景点的事例在全国各地都或多或少存在,当地老百姓也享受到了曾经的植树造林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阳春三月,大地回春。每年的植树节前后,很多地方都要组织干部职工和环保志愿者到荒山野岭植树造林,用实际行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但少数地方在组织过程中还存在为植树而植树的现象,没有系统规划,今年在这个山坡植,明年在那个山坡植,每年植的树存活的也很少,完全把植树当作一种形式和任务。

植树造林,不仅可以美化我们的家园,而且还可以改善空气质量,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植树是一项活动,更是一种行动,国家设立植树节的目的就是培养和引导人们养成自觉植树、自觉护树的良好习惯。如果把植树造林仅仅当作一种“不得不去做做样子”的任务,那就背离了国家设立植树节的初衷,这样的思想和行为必须坚决铲除。

新时代,新理念。基层党委政府有组织的植树造林,是一种示范姿态,更应成为一种发展理念。在老百姓生活水平已普遍提高的今天,基层党委政府在组织植树造林活动时,要具备文化和旅游思维,把绿化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制定长期的任务图和时间表,并“一张蓝图绘到底”。只要长期坚持下去,几年后、十几年后、几十年就会形成一种独特的绿树文化。成森林的,可以发展康养经济;成花海的,可以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成药材的,可以发展中医药经济......只要用心用情,植树造林一定会给老百姓植出一个幸福美好的明天。

当然,在荒山河滩植树,会遇到很多困难,特别是在后续的管护方面,很容易走入“植树时热闹,走人后死掉”的怪圈。既然要把荒山河滩绿化成几年后人们的休闲景点,必须要落实专门人员负责后期管理,确保所植的树有一个比较高的成活率。把每一棵树都植活,不仅是一种作风,更是一种责任,对群众、对国家、对子孙后代的责任。

树需要植,经济需要“种”。把植树造林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既是生态文明的深刻内涵,也是基层党委政府一份沉甸甸责任。唯有不骄不躁,因地制宜探索出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植树造林方向,并长期坚持下去,植树造林工作才会焕发出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