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从业人员大进大出已司空见惯,但随之也引发诸多问题,其中就包括保险客户信息资料泄露被不法人员利用,以及原保险从业人员从事其他金融产品销售后,进而打起保险老客户的主意,诱骗保险客户退保理财。这样一来,保险消费者在失去人身风险保障的同时,还面临着理财亏损的风险。 退保理财乱象多 在生活中,劝说投保人退保理财事件屡屡发生,而从消费者反映的情况看,发生退保理财的现象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熟人诱导,另一种涉嫌资金诈骗。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部分保险公司离职人员到第三方理财公司工作后,为了业绩提成,向保险客户告知保险产品收益低,还存在短板,而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能超过10%,以此来诱导保险客户进行退保购买非保险金融产品,但因理财产品风险高最终导致消费者蒙受巨大损失。 据了解,这样的套路有三大特征:一是利用自己曾经的保险从业人员身份赢得保险消费者的信任;二是隐瞒非保险金融产品的高风险;三是夸大非保险金融产品的收益。最终使得一些消费者在单纯对比保险产品与非保险金融产品收益后,便草率退保购买,之后遭受重大损失。 此外,在市场上还有常见的退保理财表现在不法分子以及P2P平台等业外机构获得保险客户资料后,冒充保险公司从业人员实施诈骗。例如以“保单分红”、“保单升级”、“赠送礼品”、“售后服务”等名义联系保险消费者,诱导消费者办理退保或保单质押,转投其推荐的高收益“理财产品”。此行为很可能涉嫌诈骗或非法集资,严重威胁消费者资金安全。 信息泄露是顽疾 保险消费者遭遇退保理财骗局,轻则损失风险保障,重则遭遇金融诈骗,而这背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消费者信息资料被非法泄露。有消费者反映,自从买了一份保险,每天都会接到不少于1个电话,借贷的、买房的、商铺的,五花八门。 据了解,客户信息资料的泄露已经成为保险行业顽疾之一,有保险从业人士介绍,保险公司业务员流动频繁,在离职时能很轻易地带走客户信息,甚至还有销售人员违规出售保险消费者资料。此外,保险公司在与中介机构、第三方进行合作时,也可能因技术、管理等原因造成客户保单信息的泄露。加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个人保单资料开始凸显自身的经济价值,也常会被个别机构视为资源交换的筹码。 而一张保单蕴含的信息量较大且敏感,包括投保人及被保险人姓名、地址、联系方式、投保时间、投保产品、缴费期限等。对此,资深保险经纪人李玉表示,保险消费者的资料信息客观来说在保险公司中很难做到完全封闭,由于这个行业里的多数环节都是由人工操作,不少环节都有可能发生客户信息泄露,而信息泄露问题主要还是集中在业务员身上,甚至有些业务员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惜违法违规,这也说明了保险行业应该进一步加强自身管理,提高人员素质,同时出台有震慑力的追溯管理办法,对一些信息恶意泄露的事件做到严厉打击,尽量减少因信息泄露带来的骚扰或损失。 郑可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