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州内新闻

第03版
特别报道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9年4月4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生命赴使命 用热血铸忠魂
记牺牲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英雄们
2019-04-04

这是一个创造历史的时代——

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

英国《经济学人》赞叹:中国是世界减贫事业的英雄。

这是一个创造英雄的时代——

脱贫攻坚是硬仗中的硬仗。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多少人投入战斗,多少人冲锋在前,多少人永远倒在了战场上……

从西南到西北,从隆冬到初春,我们走进这战场,在嘹亮的冲锋号角中,寻找那逝去的身影……

这些牺牲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英雄们以生命赴使命,以忘我的情怀追逐人民的梦想,用热血燃烧出信仰的熊熊之光……

壮烈的牺牲

在脱贫攻坚战场上,英雄们以奉献与牺牲,挥洒出生命的风采。

湖南石门县薛家村,一个刻有红色记忆的地方。

88年前,贺龙麾下红四军某连68名战士在这里的剪刀峡壮烈牺牲,当时村民将他们散落的遗体掩埋起来。

5年前,“扶贫志愿者”、退伍老兵王新法自掏退休金“请烈士回家”,在薛家村六塔山建烈士陵园,68位英魂齐聚于此,成为这个贫困村的守护神。

两年前,王新法成为长眠于此的第69位“英魂”……

2013年,王新法从石家庄公安局退休,在全国各地考察后,选择去薛家村扶贫。

九分山、半分水、半分田,人均年纯收入不到2000元,这是个土家族穷寨子。

村民们开始看不透这个外乡人——整天穿着迷彩服,脚蹬雨靴,手机铃声设成冲锋号,见人敬军礼……到底想干啥?

他成立“薛家村帮民共富军人团队”,先后有140余名志同道合的退役、现役军人、军属捐钱捐物支持这里的扶贫事业。有人开始跟随他;

他带着人加固河道,架起了5座桥,爬山越岭,铺设管道引来山泉水,修建蓄水池,村民吃水浇茶园的难题解决了。有人开始佩服他;

为增加耕地,他提出移风易俗“迁祖坟”。有村民说:“迁也可以,你要在我家祖坟前磕头。”王新法二话不说,跑去哐哐哐三个响头,自此村里100多座祖坟得以动迁。有人开始敬重他。

为拔穷根、拓富路,他组织村民规划生态茶园,使茶园成了薛家村的“绿色银行”。村民们离不开他了……

2017年2月23日,午饭过后,王新法叫上战友谢淼和几个村民,商量修改村里第六座桥的设计图。

“春汛来之前,得把它修好,要不娃娃老人过河都不安全。”王新法说。

“能这么快吗?”

“能!大不了没日没夜干呗!”

谁知他话音未落,突然捂着胸口,一头栽倒在地上,再也没有起来。

十里八乡的人们赶来送别。薛家村那些只跪天跪地跪祖宗的土家族汉子,对着灵车,齐刷刷跪下……

在薛家村人看来,王新法没有走,他只是将他的“指挥部”转移到六塔山,与那68位烈士一起,看着村子越建越好……

梦想的召唤

记者采访中听到这样一个和妻子“三离三别”的故事。

李和林,四川南充大林镇李家坝村党支部书记。这个上门女婿,结婚时兜里连个毛毛钱都没得。人穷矮半截,无论与媳妇有什么争执,媳妇声音一大,他就不吭声了,人送外号“耙耳朵”。

就是这个“耙耳朵”的男人,为着家乡的致富梦,三次不听妻子劝阻,执意离开妻子辞工回乡。

2009年,之前已经两次被叫回村里领头致富的李和林向妻子保证:“这回一定听你的,好好打工赚钱。”

然而,李和林前脚刚踏进南充市区的工厂,后脚村干部又找上门来:“和林,村上修路,这是咱全村人的梦啊!你能写会算,回来吧!”

“不行!”一旁的妻子一口回绝。

见丈夫没说话,妻子撂下狠话:“你要么在镇里跟我一起打工,要么再也不要回这个家!”

一整夜,李和林在床上辗转反侧,一声声叹气。妻子的心,又软了。

第二天一早,她把丈夫叫到眼前:“有鸡叫天明,没鸡叫天也明,我日子照过。你回去吧!”

接着又竖起两个手指:“立两个规矩,一是家里没钱还得出来打工;二是不许为了村里事花自己的钱。”

李和林跳起来抱住妻子,连连点头。

回到村上的李和林,还是背着妻子从信用社贷了1.5万元,划入村集体账户。

当精准扶贫的号角吹响,他带领李家坝村在“圆梦”的路上匆忙追赶:

1万株核桃树种下去了,百亩食用菌产业园拔地而起,7公里多的水泥路和便民路纵横交错,78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村里通向外界的唯一一座水泥桥也修好了……

2016年,整村脱贫的最后时刻,李和林大口大口吐血,一查,胃癌晚期。

“怨不怨老李?”李和林去世两年后,我们问他的妻子。

女人说:“怨!”然后,背过脸去抹起眼泪。

也是这个女人,在丈夫去世当年将儿子送上扶贫路。那一年,她的儿子全票当选新一届村主任。她说不为别的,就是为了丈夫和大家伙儿的梦。

正是因为梦想,这些扶贫英雄们才有了舍小家顾大家的胸怀,才有了敢于牺牲的勇气;正是因为梦想,在贫困堡垒的攻坚之地,他们成为贫穷的掘墓者,成了百姓的知心人。

为民的情怀

2018年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办挂职融安县委常委、副县长的蓝标河倒在了脱贫攻坚岗位上,年仅44岁。

蓝标河的微信名叫“向人民报告”。

向人民报告,报告什么呢?

蓝标河的哥哥蓝标松告诉我们,应该是一种报答父老乡亲的情怀吧。

“我们从小家里很穷,但身为村干部的父亲对乡亲的困难有求必应。标河从小就耳濡目染。”

蓝标河参加工作以来,20多年间一直在扶贫战线上,几乎走遍广西全区百余个有扶贫任务的县区。

有人不理解这种坚守,他笑着说:“我是穷苦人出身,穷怕了,能为贫困群众做些事,觉得特别值。”

那天,为起草全区脱贫标准体系的文件,他带着干部走访随机抽取的贫困户。赶到村子时已至下午5时,还要渡水才能到。有人提议:“不如就近找几户算了。”他却坚持租了条船,到抽取的贫困户家了解情况,返回县城已是深夜……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蓝标河赴融安挂职后,尤其能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的意味深长。

调研、开会、讨论……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写满了挂职以来的工作安排。“倒排工期”“盯紧专项规划”“越快越好”等紧迫的字眼,频频出现在笔记中。

大坡乡同仕村李建萍家6口人挤在泥巴房内,一月都吃不上一回肉。那天,蓝标河一脚泥一身水地走进屋门:“以后咱们就是亲戚了,我会尽力帮你们……”于是,蓝标河成了李建萍家的常客,大事小事都操心,李家日子再也不像从前。

2018年4月13日,周五。

结束了一天的繁忙工作,蓝标河匆匆从县城赶往同仕村,手里拎着鸡肉、猪蹄等熟食,叫上几个村民,走进村民黄永礼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

“今天来主要是想和大家一起商量下,今年脱贫咱们要干点啥。”

话音未落,同桌的4个帮扶对象立刻眼睛一亮。

“黄启广,你会编竹编,我来帮你推销,收入一定没问题。”

“黄德连,这几年金橘产业前景好,多把品质搞上去,不愁卖。”

……

谁能想到,第二天晚上,他因连续加班、疲劳过度,猝然倒在工作桌前。手边笔记本上的下周工作计划,早已排得满满当当……

一次次深入的采访,犹如一场场深入灵魂的洗礼。

它让我们看到:信仰,是所有脱贫攻坚战场上的牺牲者的心灵密码,是他们共同的精神基因。

它让我们坚信:“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

清明将至,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高耸入云。

这是一个追思怀远的日子,让我们从心底献上心香一瓣,祭奠这些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牺牲的英雄们,为过去,为现在,为将来……

而告慰他们最好的行动就是,万众一心,奋斗不息,向着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目标奋勇前进!

据新华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