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理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州内新闻

第03版
理论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9年4月16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红色符号到红色基因看泸定桥精神的提炼与传播
2019-04-16

◎张学琴

【内容摘要】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红军飞夺泸定桥是长征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战斗之一,并且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泸定桥精神从红色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符号视角来看,具有长征精神的共性,同时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对当下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正向激励作用。

【关键词】红色符号;红色基因;泸定桥精神

从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历史到“泸定桥精神”的内涵提炼,是一个红色文化从载体到符号的转化过程。

一、红色文化符号化的实践

在井冈山,街道、场馆和主要的标志性建筑上,都有一个红色的火炬符号,象征着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正是源自于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科学判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典型的标识设计是井冈山精神的凝聚,更是井冈山红色文化传播的符号,不仅营造了红色氛围,同时,传递出井冈山革命史的特有意义和独特地位。

同样,在贵州的苟坝会议会址,通往革命纪念馆的道路旁,则是把路灯设计为“一杆步枪着一盏马灯”,一方面寓意毛泽东提出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革命思想,另一方面则是再现了一个历史事件,即长征中毛泽东曾经在苟坝这里的一个晚上,提着马灯前去找王稼祥商议相关的军事部署。同时,纪念馆还专门设立了红军马灯展览室,收集了红军当年曾经使用过的各种马灯,以承载历史、传承精神。

在红色文化的传播上,符号是主要的载体与介质,能够在编码和译码的转化过程中,形成特定的文化意义。符号学和文化研究学派认为:“一切的文化事物都在传达意义,而所有的文化实践都透过符号来衍生意义。”红色符号源自于革命历史实践,同时,在进行红色文化传播的时候,降低了传播的成本,提升了传播效率。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和纪念馆的设立,也正是红色文化传播的符号化过程。1935年5月29日,刘伯承在泸定桥头,对聂荣臻和杨成武说:“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革命成功以后,应该在这里,竖一个碑,记下战士的不朽功勋。”

聂荣臻回答说:“对!我们胜利了!全国革命胜利后,要在这里造一座纪念碑,纪念我们的烈士,让子孙万代永远记着他们。”

1935年5月30日,毛泽东、朱德和周恩来等人到了泸定桥头,毛泽东感慨万千地说:“我们的行动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不是太平军,我和朱老总也不是‘石达开第二’,蒋介石的如意算盘又打错了!”走到桥中间,他对随行的警卫员阙中一说:“应该在这里竖一块碑。”

1985年10月18日,“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落成,邓小平亲笔题写碑名,聂荣臻撰写碑文。碑文中写道:“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成功,打破了蒋介石妄图把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反革命梦想,是红军长征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之一,这再次体现了我英雄红军无限忠于人们革命事业的大无畏精神。红军的功勋永垂不朽!红军精神万岁!”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由红军雕塑和抽象的铁索符号构成,高高矗立在纪念馆的中央,令游客在瞻仰的时候,感受到铁索的威力和红军的力量,正是毛泽东“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诗的形象呈现。

立碑是对红色文化纪念的符号化的实践,使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战斗和重要人物,能够凝聚在一个载体中,从而承载记忆与精神,以影响后世。

二、泸定桥精神与长征精神的内在逻辑

“红军长征在四川,是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要的一页。中共中央政治局会理会议、两河口会议、芦花会议、沙窝会议、毛儿盖会议、巴西两次会议和其他许多重要会议都在四川境内召开。”

红军飞夺泸定桥是红军长征在四川最为激烈、最为惊心动魄的战斗。长征中的疲惫之师,在接到命令后,急行军240里路,面对天险大渡河,能够在极其危险的铁索桥上,奋勇冲锋,没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忠诚,是做不到的。其“奇绝惊险”驰名中外,显示了红军坚定理想忠诚信仰的革命精神和攻坚克难、敢于牺牲的担当精神。

精神的提炼是对特定历史、特定文化、特定信念的一种总结性表述,使丰富的内涵能够在凝练的传播中被人们广为接受和认识,比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

中国共产党在发展的历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伟大精神谱系,正如中央文献研究室的陈晋所说:“从历史和实践的角度讲,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由一个个鲜明具体的‘坐标’组成,进而形成了一个可以长久涵养后人的‘精神谱系’。这个精神谱系炫目多彩,前后相接,多以地点、事件或代表人物命名,已经或正在命名的就有30来种。诸如,命时期,有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

长征精神就在这个精神谱系里面。党的精神的形成,有其组成元素和关键概念,陈晋认为,延安精神的组成概念是“抗大精神+整风精神+张思德精神+南泥湾精神+白求恩精神”。也就是说,延安精神是由这几种精神作为组成元素形成的,每种精神的内涵必然有几个特定的概念。

同理,长征精神与红军飞夺泸定桥精神存在着整体与部分的逻辑关系。

对于长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提炼,认为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泸定桥精神是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具有长征精神的共性,另一方面又有它的个性,是整体与部分的逻辑关系。

三、泸定桥精神所蕴含的红色基因

聂荣臻元帅说:“我们和国民党的斗争,常常是棋高一招,出敌意外。这是因为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有敌人根本不能和我们相比的政治素质和机动灵活的战术素养,特别是我军指挥员那种无限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中国革命的伟大的牺牲精神,所以有时能绝处逢生,再开得胜之旗,重结必胜之果。”这其中所体现的正是一个党一支军队的政治信仰与价值取向,因此泸定桥精神第一个红色基因便是“坚定理想,忠诚信仰的革命精神”。

《纽约时报》副总编辑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道:红军在征途中一天一夜步行240里。于是一项世界陆军徒步行军的纪录由此诞生了。毛泽东对此给予了热情的赞扬:“我们的红军真是无坚不摧,所向披靡,有这样的红军战士,我们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毛泽东突出了“摧坚”,以之可以形容“飞夺泸定桥”的力破万难;朱德在许多年后撰写泸定桥的回忆对联,仍旧写“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突出了“夺关”,指出了飞夺泸定桥攻坚克难的艰险。因此,泸定桥精神其中第二个红色基因,便是“争当先锋,摧坚夺关的担当精神”。杨成武后来回忆飞夺泸定桥的历史说:“这一夜的行军,真说得上是三步一摔、五步一跌,队伍简直是在滚进。”二十二勇士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战斗堡垒的作用,能够冲锋在前。正是怀着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敢于牺牲,最终冲破桥头大火,勇士们才夺得泸定桥。这其中便是泸定桥精神的第三个红色基因“不畏牺牲,志在必胜的勇士精神”。

红军行至泸定,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二郎山险峻,大渡河水流湍急,在铁索桥上没有木板的情况下,红军战士们能够一边射击一边铺桥,并且相互配合,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奋力前进,可以说靠着出色的战役指挥和各部队的密切配合。这其中的红色基因便是“通途开路,紧密协作的团队精神”。

(作者系四川警察学院舆情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博士)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