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放 伴随“世界读书日”到来,关于“电子书与纸质书”的争论又成为一个热点。移动网络兴盛,网络阅读变得时髦起来,不仅改变了传统阅读习惯,也使纸质书显得式微。第五届中国数字阅读大会发布的数据就显示,截至2018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总量达到4.32亿,人均数字阅读量达到12.4本,人均单次阅读时长达71.3分钟。 而且,网络阅读还有提升的空间。不过,对网络也存在一些争议,因为有人怀疑,那些声称自己“网络阅读”的人,是否真正在“阅读”;网络阅读最大的难点在于自律性,自律性之高,一般人无法做到。一个平时就不爱读书的人,让其网络阅读也是勉为其难。况且,碎片化“浅阅读”,也成了网络阅读被质疑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网络阅读绝并非一无是处,如今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人改变传统阅读习惯实属正常。只要在阅读且是真心阅读,就无可厚非,哪怕是碎片化“浅阅读”,总要比不阅读强得多。因此,不能说“网络阅读”就不是阅读;也绝不能因为纸质书多是“深阅读”,且有诸多网络阅读不具备的优势,就一概否定网络阅读。 的确,“碎片化”甚至“娱乐化”阅读多指网络阅读。其获取信息快速且不深究其理,求快、求新的同时却也失去了阅读的咀嚼、思考、回味、积淀。相比浅阅读,纸质深阅读更强调阅读的质量,追求阅读中的体验,被视为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而纸质读物似乎更适合“深阅读”所提供的文字之美,可通过其装帧、设计、纸张的质感或印刷带来的墨香,营造整体美的氛围,也更能体现“文化品位”。 然而,这毕竟是网络时代,且不可逆转,目前人们的阅读,是处于纸质阅读与网络阅读共存的阶段。那种纸质书的命运就是“走进博物馆”或“即将成为历史”等论调并不靠谱。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纸质书成为历史都显得言过其实,恪守传统阅读习惯,还是大有人在。同样,读电纸书的人,也在迅速增长。 既然如此,就该让电子书与纸质书“各美其美”。阅读的方式并不那么重要,关键要看是否达到了阅读目的。而无论读电子书还是纸质书,只要获取了知识,陶冶了情操,磨练了思维,提高了素养等,都值得鼓励。阅读能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思想厚度和高度,如今正在构建“书香社会”,只要真心阅读,就值得肯定。由此,让电子书与纸质书“比翼双飞”,才能使阅读方式相得益彰,也才能使“书香社会”不断迈向纵深,为社会进步贡献出智慧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