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第一版)州委、州政府决定启动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在流域内全面实施精准脱贫攻坚、特色产业融合、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乡村社会善治、乡村人才聚集、全面奔康提升七项行动,构建完善“1+3+N”工作方案,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印发《甘孜州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编制完成首批打造村的工作方案,重点项目建设按期推进。落实“责任制+清单制+限时办结制”的要求,印发《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重点工作责任清单》《42个首批可打造村重点工作责任清单》,落实州级部门重点工作任务93项,明确县(市)重点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四级责任人。出台《甘孜州支持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若干政策措施(试行)》,明确5大类17条政策措施,整合首批建设资金1.45亿元。 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三县(市)坚持农旅结合,打造业兴乡村、突出康养休闲业的定位,抓好接待能力建设,打造藏家精品酒店1家,特色民宿123家。改造民宿32家,升级改造农家乐16家;改造民宿试点样板房69户,民居风貌改造1700户。按照以旅促农,农旅结合的思路,大力推进脱贫攻坚百公里生态绿色农牧林产业带建设,建成羊肚菌1.39万亩、蔬菜2.2万亩、车厘子、雪桃、仙桃等特色水果4万亩,生态畜禽产业基地2个。 倾力推进环境美化,打造宜居乡村,实施了“山植树、路种花、河变湖”和增绿添色、增湿添景工程,建设省级森林康养人家认定10家,创建森林自然教育基地1处,创建森林康养基地2处;完成20公里通道绿化,栽植各类树木20余万株。加强乡村道路建设,硬化村道75公里,新建印花路、石板路、木栈道、步游道42公里。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成11个村污水处理工程,抓好垃圾治理,推进厕所革命,全面实施村庄清洁行动,打造了绿满山、花满地、路畅通、清洁美丽的宜居乡村。 规划建设嘉绒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木雅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成二郎山地质文化博物馆,修缮古碉文物2处,推进23座丹巴古碉维修和17座古碉整体维修。泸定岚安苏维埃政府旧址、泸定大渡河钢桥等5处不可移动文物申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泸定县“化林坪总兵府”等14处不可移动文物,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启动实施康定鱼通文化和木雅文化、藏族碉楼建造技艺、泸定红色文化等内容的15集非遗记录片拍摄。 实施润育工程,依托“道德讲堂”“农牧民夜校”等开展先进典型事迹宣传活动,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261场,完成65个村文化活动室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村民文明素质。2018年,泸定县冷碛镇团结村被评为“四川十佳乡风文明村”。邀请专家到村开展培训,组织村民到电子科大、郫都区战旗村等地开展培训,提升旅游接待服务水平。 雪山、草原、藏寨、古碉楼、牦牛、虫草,蓝色的天空、清澈的河水、清新的空气,掩映在鲜花绿树中的农家小院,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卷正在大渡河流域铺展开来。 记者 马建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