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嘎山》杂志藏、汉文版作为甘孜州在全国公开出版发行的两种文学刊物,自创刊以来,为甘孜州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作家,为我州文化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2019年4月,《甘孜州精品文艺创作行动实施方案》出台,文艺精品创作成为州委、州政府文化建设重要工作之一。在时代的呼唤下,在文学艺术创作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才能做到为时代立志、为民族立魂、为人民立言、为甘孜立传,成为了摆在甘孜州广大文艺创作者面前的一道考题。
在《贡嘎山》杂志汉文版200期到来之际,特刊发贡嘎山杂志社编辑、社长、主编、副编审列美平措的回忆文章,通过《贡嘎山》杂志的发展历程,见证我州当代文学创作发展、繁荣的足迹,抚今追昔,憧憬我州文艺创作的明天。
◎列美平措/文
《贡嘎山》杂志社/图
正式分配到《贡嘎山》杂志社(1982-1984)
在等待分配的半个月里,我虽然还没接到去刊物的通知,但我已经常去张央老师家里上班了,当时《贡嘎山》杂志的房子正在修建当中,尽管有意西泽仁常来帮忙,《贡嘎山》杂志只有张央老师和刘天寿两个人,刘天寿管后勤,正在修建房屋。通联地址在州文教局,张老师经常将稿件拿回家里工作。他将一大摞稿件给我,让我试着开始学习编辑。面对着各种稿签、二页纸、作文本、白纸等纸张书写的诗作,我一时真不知道怎么下手了。我自己只是个初学写作的人,生怕把别人的东西改坏了,于是就把改成的诗抄在另一本子上,拿给张老师看,他笑了,说我太小心,还鼓励我大胆地改,改错了也没关系。
终于等到分配派遣单下来了,经历了一点波折。在毕业志愿里,我填过愿意到宣传文化部门工作,当时州委宣传部门一心要我,但我还是很坚决地要求去贡嘎山杂志社。临近分配的前一天晚上,当时主持分配的父亲还最后征求我的意见,我说既然贡嘎山杂志社要我,我还是去基层单位吧,父亲非常理解并支持了我的选择,因为他知道我对行政工作没有任何兴趣。
1982年8月底,我和同时分配、调入杂志社的范桥蓉(西南民族学院78级藏文专业毕业,任藏文编辑、)、帅琼茹(从巴塘县调入,任会记,)一起到刊物报到,姚福康(拥登嘉措、中央民族学院78级汉语文专业毕业,任汉文编辑)去道孚老家还没来报到。刚刚修好的一座两层带阁楼的《贡嘎山》杂志办公楼里,一切都空空荡荡,所有的办公用具都需要添置。我和帅琼茹、范桥蓉及一位当时的临时工一起,拉着架架车去公主桥的家具厂搬了七张办公桌、去杂货店买藤椅、去文教局搬稿签杂物(那时刊物的主管单位是州文教局),一直在家里办公的张央老师终于在刊物成立两年后,有了一个真正的办公场所。此后两年,基本上就是我们几人,加上当时聘请的藏文刊物审稿邓珠娜姆老师和搞后勤基建工作的刘天寿。1983年3月龚伯勋从《甘孜报》汉文编辑部副主任职上调入我刊担任主编,意西泽仁从州委宣传部调入担任小说编辑,这样就有了贡嘎山杂志社汉文版历史上最完整的一套编辑班子:主编龚伯勋、副主编张央、小说编辑意西泽仁、散文评论编辑姚福康、诗歌编辑列美平措。当时龚伯勋老师信心满满,他说大家在做好编辑工作的同时,一定要好好地进行各自的文学创作,他鼓励意西泽仁成为优秀的小说家,鼓励姚福康成为最优秀的评论家,鼓励我一定要成为优秀的诗人。(在1983年有两项活动,一个是参加四川作协的青创会,一个是10月的四川少数民族文学讲习班,主编龚伯勋要做到一视同仁,我和姚福康只能选择一样,我选择了讲习班,他去参加青创会。在讲习班,我再次与老同学吉狄马加相遇,还有倮伍拉、蒋永志、索朗仁称等,名单里有阿来,最后临时有事没能参加成这次活动。大家一起近两个多月,学习并参观了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湖北等许多地方,这次活动增长了见识,积累了经历。)
后来因为筹备甘孜州文联,张央老师和刘天寿调到州文联筹备组工作,意西泽仁脱产到四川省作协从事专业文学创作,后正式调到四川省作协,在《四川文学》主编任上退休。1984年,黄定坤(嘎子、西南师范学院77级毕业)从康定中学调入担任小说编辑、贺志富(紫夫)从康定县商业局调入担任出纳兼发行,龚伯勋调到四川法制报担任编辑部主任。1985年,岑琴从西南民族学院藏语文专业毕业分配来到刊物,马淑湘从州幼儿园调入担任藏文编辑,姚福康、范桥蓉调走,罗松向秋从炉霍县文化馆调入担任美术编辑,高相惠从德格调入担任出纳,此后我刊很长一段时间保持了人员的稳定。
州文联成立及第一、二、三届贡嘎山杂志社笔会(1984——1992)
1984年,州里决定文化和教育分家,由文教局分别成立州文化局和州教委,同时成立甘孜州文联,原在州文教局分管文化的副局长翁日加负责筹备州文联的工作,张央老师和刘天寿也去参与筹备州文联的工作。
我们也在筹备,这就是《贡嘎山》杂志创办以来的第一次笔会。根据当时我州作者的创作情况,编辑们商议决定搞一次笔会,这次笔会以小说创作为主。当时我州的诗歌创作非常活跃,很多从学校出来参加工作的年青作者都很喜欢诗歌创作,创作水平也还不错,而且还活跃着很多的文学社团,散文写作的人也不少,唯独就是小说创作始终在作者人数和质量上都达不到刊物的要求。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对当时发表和写过小说的所有作者都进行统计,并发出了参加笔会的约稿信,并决定1984年8月在康定姑咱镇林业管理局招待所举办首届《贡嘎山》笔会,通过近一年的准备,检视作者来稿情况确定了18位作者(一名女作者)参加首届《贡嘎山》笔会,他们是仁真旺杰、高旭帆、胡杰、刘富贵、王浩东、宋涛、格妮措、杜仁信、王方霖、刘述义、孙浩东、牟子、朱长安等,郭昌平参加了开班后有事走了,给我们留下这张珍贵的合影照片。
1984年8月,首届《贡嘎山》笔会正式举办,州委副书记陈开华、州委宣传副部长曾达瓦专程从康定来到姑咱参加了开幕式,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根据18位作者的创作水平,我们每个编辑负责6名作者。黄定坤是正牌的小说编辑,我们就将当时基础比较好的六位作者交给他负责,中间水平的6人由姚福康负责,因为我平时对作者要求很严又不怕得罪人,就将基础较差的6人全部交给我来负责。贺志富作为作者参加并负责会议的后勤工作。
我们面对面与作者商讨稿子,从作者最初的构思谈起,挖掘作者的生活,讨论小说中的细节,不停地看稿和改稿, 水平较高的很快就完成了第一篇小说,经过编辑们的讨论,达到我们要求的就予以通过,鼓励作者继续写第二篇。记得最早完成第一篇小说《夜过卡桑渡》的是当时还没发表过任何作品的高旭帆,胡杰完成了他的电报式语言的小说《玲儿响叮当》,接着有着丰富生活阅历的仁真旺杰也完成了他的小说。
而我负责的几个作者就要困难一些,一稿稿地改,一稿稿地看,却始终不能达到可以发表的水平。有位老作者手里拿着三枝笔,对我发着牢骚:“你看嘛,这枝笔写不出来,这枝写不出来,这枝还是写不出来。”八十年代的作者们,远比现在的写作者们要认真得多,自尊心也强得多,如果笔会结束都不能完成一篇作品,对于那个年代的写作者们,确实是不可想象的。我们也常常给作者们增加压力,二十天的笔会二十天的饭,要对得起单位的支持,也要对得起我刊的饭钱。经过二十天的改稿、讨论、学习,大多数作者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最多的完成了三篇,尽管有两位作者是最后勉强完成。通过这次笔会,很多作者找到了自己的创作方向,有的作者经历这次笔会后,感觉自己的确没有写作的能力决定从此放弃文学创作,改变自己的爱好,还真有人后来在史学方面作出了成绩。
在我们召开第一届笔会后,甘孜州文联也在1984年9月27日成立了。为显示州委对文学艺术工作的重视,主席由一名副州长兼任,所以第一任甘孜州文联主席是当时分管文化工作的副州长李德厚,常务副主席是翁日加。鉴于当时历史条件所限制,张央、邓珠拉姆、兰文品等非常有名的作家、艺术家只是被安排成为常委。会议都同我后来参加的所有这类会一样,大同小异。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作为来宾跟随甘肃甘南州文联一起来的著名诗人伊丹才让,他那富有激情的演讲,深入浅出的比兴,让我们耳目一新。还有就是在文联成立的晚会上,我写了一首一百多行的朗诵诗,年轻时的激情和不懂事故,讽刺了当时不懂文学胡乱指挥的领导,我用四川话朗诵到一半后,上气不接下气,黄定坤接着朗诵完了全诗,年轻人为我们的勇气鼓掌,年纪大的则为我们担忧,这的确为我们以后的工作埋下了很多隐患。
1984年参加文代会,至今仍旧在继续写作的作家,到今天已没有多少了,只有意西泽仁、嘎子、贺志富、郭昌平、贺先枣、桑丹、窦零、牟子、杨国平、徐澄泉等至今仍还在写作。张央、白峡、邓珠拉姆、土登吉美、仁真旺杰等都已故去。
自1984年第一届《贡嘎山》笔会以后,很多人离开了刊物。1984年黄定坤调来刊物担任小说编辑,贺志富也调来担任出纳兼发行,1985年后,姚福康调走,此后几年都是我和黄定坤在编刊物,没有主编、副主编,州委宣传部文艺科长扎登负责代管刊物,实际上就是黄定坤我俩管起了贡嘎山杂志社汉文版的所有编辑工作。1987年,贺志富通过自学考试,获得大专文凭并转干,我们就让他参加散文的编辑工作。1989年底,黄定坤调到重庆《中国市容报》,贺志富接替小说编辑。直到1995年陈光文调进,都是我和贺志富两人编辑刊物。
《贡嘎山》第二届笔会在1986年召开,通过两年的努力,很多从学校毕业的大中专学生加入到文学创作中来,我们的作者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极大的改善,经过广泛筛选通知了30位作者参加这次笔会,除了多种原因无法参加的,那一届笔会基本聚集了当时有才华的文学爱好者。这次笔会仍然在州林管局招待所举办,为了让作者们互不影响,作者们到州卫生学校借来课桌,两人一间、一人一桌,贡嘎山杂志社为大家提供稿签纸,可能因为我们的稿纸太好了吧,作者们都是最后定稿才用贡嘎山的稿签誊写。
笔会分成三个组,黄定坤负责小说、贺志富负责散文、我则负责人数众多的诗歌组。
第二届笔会产生了很多的好作品,高旭帆继续着良好的创作势头,创作出短篇小说《山吼》;章戈·尼玛也写出了《婚夜》、《会首》;仁真旺吉、孙浩东等也写出了自己最好的作品。诗歌创作更是涌现出桑丹、窦零、杨国平、徐澄泉、谢国林等很多优秀的诗人。
在第三届笔会召开前一年,州文联在泸定举办了一次省内市州文联的交流会,我给当时的文联领导翁日加出点子,把甘孜州的文学作者组织起来,借这个交流会搞个小型的笔会,他采纳了我的意见,并由我通知州内参加笔会的文学作者。于是,我通知了康定的窦零、陈光文、冉仲景、毛桃、岑琴,姑咱的欧阳美书、陈思俊,雅江的阿措、泽仁达娃、梅萨,乡城的格绒追美,炉霍的彭丽,泸定的袁飞、赵朝斌等。其他地方也来了一些从事文学创作的朋友,重庆晚报的李元胜、《红岩》杂志的刘阳,还有泸州、南充等许多文学创作者,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同甘孜州的作者们一样,后来大都成了各地的文学领军人物。
在相隔六年后,1992年,贡嘎山杂志社举办了第三届笔会,依旧在姑咱,依旧在老地方,只是我们在担心,这次笔会之后,下一次什么时候才能召开笔会。尽管有许多的担忧,笔会还是热热闹闹开班了。又是一批年轻的作者,从州级各单位,从雅江、甘孜、炉霍、乡城等县,还是写诗的作者较多,只好让诗作者中能写小说或散文的作者分流去到小说组或散文组。冉仲景到了小说组写出了《好瓦》《头帕》两篇不错的小说,陈思俊在散文组大谈他的起承转合,阿措应该是最后一次参加文学活动了,通过自学努力,后来到南开大学当了教授。为了让更多的作者能参加笔会,姑咱地区的10位教师和学生,不住宿不吃饭,每天骑车或步行来参加活动,他(她)们中的很多人在工作之余勤奋创作,如今蒋超、康亮芳、秦敬、唐明钊等都已是各大学的专家教授了。贡嘎山杂志社也千方百计想办法,让更多的作者来参加笔会,这次笔会就有了四十多位作者参加。
(下转第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