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戈青麦 文/图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甘孜州发生了历史性的根本性的变化,一路走来, 响应党的号召,无数甘孜儿女用青春、汗水、热血乃至生命绘就了康藏高原色彩斑斓又波澜壮阔的一页页发展画卷。今天,我们再次追述他(她)们的故事,讲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既为铭记历史,也为激励来者,不忘初心, 继续奋斗。
心系家园的“编外”村干部
为了挪穷窝,斩穷根,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上世纪八十年代,得荣县实施瓦卡坝生态移民搬迁,把全县环境容量小、生存条件恶劣的上百户农户移民搬迁瓦卡。新组建的大村,用水是最大的难题,该村却有一位把引水护水当成终生职业的村干部,即使离开了村支书的工作岗位,依然长年累月为村民的事操劳,舍已为公,他就是扎给罗布。
许久没有见到扎给罗布,我拨通他的号码,听见熟悉爽朗的声音,互相问侯一下,他话锋一转直奔主题,一再给我说,通过灾后重建,家乡旧貌换新颜,水渠牢固畅通,小杂水果等特色农产品己形成支柱产业,如今家庭收入可观,孙子已考上大学,家庭其情融融,其乐浓浓。2018年,金沙江上游发生白格堰塞湖险情后,扎给罗布还向村上献计出策,主动协助村两委疏散群众,防患未然。
扎给罗布对瓦卡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有生之年想为村子再尽绵薄之力,曾多次向村两委申请,不计报酬,请求组织安排一份工作。扎给罗布说,身为共产党员、全国劳模,国家给予自己这么崇高的荣誉,受之有愧。瓦卡的变迁,就是活生生改革开放的画卷。自己亲身经历了荒滩变良田,不毛之地到田园风情小镇华丽蜕变的历史进程,这一切全靠党的好政策,老百姓共享发展带来的成果,得到很多实惠,自己身体硬朗,还可以为村子里贡献力量。
在通电话的时候,我一再敦促扎给罗布保重身体,他却诙谐地说:“活到老,干到老”。我突然想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想干事的人永远在找方法”的经典佳句,这句话用在如今68岁的扎给罗布身上再恰当不过。扎给罗布的言语一直那么低调平淡,但是他干出的却是不平凡的事情。
2013年8月28日,突如其来的一场地震使美丽的瓦卡坝一片破碎。道路中断,房屋倒塌,水渠损毁,人们惊慌失措,妇孺哭声响彻村寨。年过花甲且从村支书职务上卸任了几年的扎给罗布主动请缨,在应急抢险救灾中献计出力。村两委考虑他年岁已大,一再婉拒他的请求,他就不动声色地默默当起“编外”的村干部,义务参加集体公益劳动并做政策宣讲员,疏导安抚群众,引导大家众志成诚,摆脱心理阴影。
当灾后民房重建拉开帏幕时,由于群众不理解,工作一度受阻,县上希望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树起灾后重建自力更生的一面旗帜。那时,扎给罗布刚刚搬进住了一年的新家,却因遭逢了地震成了危房,多年的积蓄倾刻间化为乌有,彼时,整村百废待举,千头万绪,群众思想不统一,加上重建公共设施牵涉诸多矛盾纠纷需协调。
有很多群众不理解县上制定的民房统一重建规划,几欲私自建房,阻碍重建进程,他第一个站出来发声,坚决听从指挥,按规划建房,并不遗余力地做群众工作,打消顾虑。在扎给罗布的言传身教下,当地群众转变了观念,积极投入重建,灾后重建任务得以如期完成。
如今,一幢幢崭新的楼房鳞次栉比地矗立在瓦卡坝,扎给罗布也搬进了新家,藏式砖混楼房庭院宽敞,窗明几净。满庭的三角梅、炮仗花在夕阳的余晖中尽情绽放,远远望去,层层田地间一片绿油油的庄稼生机盎然。华灯初上,镇子一派欣欣向荣,游客熙熙攘攘,纷纷拿出相机,按下快门拍摄田园美景,驻足不前。
今年,我再次遇到扎给罗布,是他受邀前来得荣县城参加职工代表大会。与往常不同的是, 因为长期受强烈紫外线照射,扎给罗布本已瘦削的脸庞更显黝黑苍老,但已是满头白发的他依然双目炯炯,精神矍铄。
在职工代表大会当天的晚会上, 扎给罗布动情地唱了一曲《社会主义好》,尽管音律并不合拍,这依然无法掩藏他内心的喜悦之情。当他唱完歌走下舞台,我急忙上前给他献上哈达。握住他有力又结满老茧的手,我的思绪飘向了从前。
管护一条水渠 坚守一颗初心
刚参加工作时,听到身边同事摆谈最多的就是关于水的龙门阵。由于气侯干旱少雨,得荣县全县普遍缺水。当年,有个深处在高山的村庄,全村人畜饮水仅靠一口涓涓细滴的井水供给,水特别金贵,村主任最大的“权力”就是按瓢定量分水。待客留宿,青稞酒可以开怀畅饮,若是再能提供一盆洗脚水,那就是最高的礼遇了。“穷在水上”是当时当地的真实写照。
2004年,我第一次见到扎给罗布,正赶上瓦卡村举行党支部书记公推直选会。会议即将召开时,只见一个略显疲惫的中年汉子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休闲西装,笔挺着身子匆匆赶进会场,体态瘦削,显得有些拘谨,这个人就是扎给罗布。在几名竞争者述职演讲中,扎给罗布没有豪言壮语,只记得他当时说要是当选村支书,他将一如既往地护好水渠,保障瓦卡坝区灌溉及生活用水,为坝区农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贡献力量。当时,扎给罗布还在村主任任期内,公推直选前一天,他还在山上排除水渠隐患。实干的举动胜过了一切华丽的言语,那一次公推直选会上,他的述职演讲并不出彩,但是却以压倒性的高票当选为瓦卡村支书。
瓦卡是移民村,提灌引水的方式因运行成本高、机器磨损大等难题,已早早退出历史舞台。县上权衡再三后决定凿山修建水渠,直流引水。水渠盘绕横亘在十三公里的崇山峻岭中,距离很长,地质结构十分脆弱,自然灾害频频,无论春夏秋冬还是晴天雨天水,水渠都可能垮塌渗水,从而导致坝区千亩良田庄稼干枯萎死,百余户群众用水紧缺。
每每水渠不通水,身为村支书的扎给罗布心急如焚,总是身先士卒,一马当先组织排险应急队上山检查维修水渠。要是赶上农忙季节,在大伙忙着农活和外出挣钱时突然遭遇断水,扎给罗布常常只身一人前往断水点,在风餐露宿中,一处一处地仔细检查维护,直至水渠全部通水。
有一年,春寒料峭,田地急需灌溉水,然而水渠里却再次断水。彼时,村里的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在家的又在忙着修建自己的房屋,硬是腾不开手。扎格罗布二话没说,也没向家人道明原委,天还未亮就出发上山检查水渠。水渠在半山腰蜿蜒, 长达十几公里,道路崎岖难行,光是走路来回都要一整天,但扎给罗布丝毫没有怨言,只身一人赶到深山从源头一一查看,不时修补好渗漏处。
饿了,扎给罗布就着一捧冷水啃一口干粮,行进到峭壁上时,渗漏处缺口特别大,周边全是悬崖,找不到更多的填充物,他横下心,把衣服裤子撕下来填充,不知不觉中全身就只剩下一件蔽体的衣裤。扎给罗布冒着寒风费了很大的劲,硬是把水渠修补好才又继续前行,进一步仔细检查有无其它隐患。当他拖着疲惫的身体瑟瑟发抖着赶回家时,已是破晓黎明了,妻子牛业志玛刚起床准备挤牛奶,看见扎给罗布穿着一件短袖和衬裤正欲进门,双眼噙满泪水的妻子既心疼又生气,骂他这个老头子犟脾气,没有分文的报酬,他为了集体事情全然不顾身体也不顾家庭。
听镇上的干部们讲,扎给罗布一心扑在看护水渠和集体工作上,只要水渠出现断水,水量变小时,他都是义无返顾地奔向现场去检查和维护。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瓦卡需水量日渐增大,在一条水渠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灌溉需求后,2007年扎给罗布多方奔走呼吁,上书县委县政府,积极争取二期引水工程项目。
当时,村民对二期引水项目不甚支持,他耐心一户一户做工作,争取大部分农户同意后,他便带领18名青壮年,自备火工器材,吃住在野外,在悬崖上打锚绳,边干边争取项目,他不等不靠的精神终令项目获准。之后,扎给罗布又协调村里村外合理用水,一鼓作气,短时间就使得工程峻工,深受百姓称赞。
由于经常为村里的事情忙碌张罗,扎给罗布几乎顾不上家中的事务,他放弃了外出务工挣钱的机会,放弃了挖虫草和捡松茸补贴家用的机会。当时,村干部一年的误工补贴仅有一百余元,为了公事,甚至还要倒贴。他在任时,家里房屋是全村最破旧的,家人也不知道过了多少个寒碜春节。邻居一家比一家富裕,而扎给罗布家有时就连日常的酥油食品都需要亲戚家接济。他拼命地为村集体工作,没有更多的时间陪妻儿老小,家徒四壁,冷冷清清,但他仍然“一意孤行” ,心中挂念着他的护水事业,毅然决然为集体工作,扎给罗布常说,没了水,瓦卡就没有出路,大家都要受穷。
2005年,经层层推荐,扎给罗布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那一年他进京领奖回成都时,我在武侯祠大街见到他,他手里捧着一个新买的酥油打茶机,说是难得出一趟远门,给家里买个礼物,弥补多年的歉疚。问及赴京受奖的感受,他还是那么言简意赅,微笑着说:“我只是做了很普通的事情,国家却给我这么崇高的荣誉,受到党和国家领导接见,倍感无尚光荣, 回去后只有更好地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