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第一版)按照“问题不整改不放过、整改不全面不放过、问题不销号不放过、责任追究不到位不放过“四不放过”原则,实施“蹲点制+限时制+问责制+销号制”四大措施,推进各级巡视巡察、督导检查、考核评估等发现的439个突出问题整改工作,整改率为100%。同时,对各类问题举一反三,既拿出“当下改”的举措,又形成“长久立”的机制,巩固整改成果,防止问题反弹,切实提升脱贫攻坚质量。三是大督导找问题。在全州范围内抽调精兵强将、业务骨干组成4个暗访督导组,采取片区负责、随机入户的方式,逐一检查建档立卡脱贫户“两不愁、三保障”情况,产业就业及扶贫小额信贷政策落实情况、家庭收入核实、增收来源、驻村帮扶、脱贫退出认可度等内容,同步摸排非贫困户、特殊困难户“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短板,确保及时查漏补缺,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 着力抓好群众认可质量再提升。一是宣传教育送政策。为加强对贫困群众的宣传教育,让贫困群众知政策、懂政策、明政策,持续开展以州委宣讲团赴县引领讲、州委“和谐乡村行”群众宣讲团赴县系统讲、县级宣讲团覆盖讲、县级部门专业讲、乡党委入村讲、村干部入户讲、农村能人个别讲等形式,开展宣教活动14909场次,受教育群众281755人次。二是干部帮扶送温暖。牢牢拉紧帮扶纽带,下沉17名州级干部、173名县级干部、10834名帮扶干部,推行州包县、县包乡、部门包村、干部包户的全覆盖模式,集中力量进村入户,与群众拉家常、话发展,访民情、解民忧,全方位倾情帮扶贫困群众,确保将帮扶“最后一公里”转化为“零距离”温暖人心。三是提升内力增信心。持续开展“感党恩、爱祖国、守法制、奔小康”“同心共筑中国梦”和“讲文明、树新风”等活动,依托农牧民夜校大平台载体,切实让群众明白“惠从何来、恩向谁报”,营造“致富光荣、懒惰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创建省级“四好村”56个、州级“四好村”352个、县级“四好村”302个,推树文明家庭464户、致富带头人541人,群众满意度、认可度逐步提升。 邱志娟 记者 宋志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