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仙云 韩非子在《易·系辞上》中提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古代向来注意维系宗法人伦关系,强调各种人伦关系“威严不可侵犯”。受“子事父”父权思想的影响,古代歌颂父爱的诗词远远少于歌颂母爱。相比母爱,父爱更多的是深沉、内敛。但透过些许诗词,我们还是能感受到那份千年不语,缺深沉厚重的浓浓父爱。 “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隐奁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郑板桥身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在官罢之后却囊中羞涩,平日里也只能靠卖画“佐朝餐”, 诗书画世称“三绝”的一代大才子,竟贫困潦倒至此,连女儿出嫁都无法给一个体面像样的嫁妆。爱女情浓的他,也只有无奈地碾磨挥笔,为女儿画一副春兰图作为相陪的嫁妆了。可此物却胜过黄金万两,他像一个传家之宝,在告诫后世子孙为官之道,乃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最喜东坡先生的《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位连王安石都慨然“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的全才,他一生深受“才华”之累,诗词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嫉妒诬陷,几遭贬谪受尽颠沛流离之苦,他惟愿儿子“无灾无难”。用今天的话说,我不关心你飞得高不高,我只在乎你飞得累不累。他的三个儿子虽一生平平,官小财寡,但在父亲受难之时,却万里相随,不离不弃,父子间亲情满满。东坡的一生充满坎坷,可他那“惟愿孩儿愚且鲁”的另类父爱,却像是开在苦难生活中最美的花朵。 “吴树燕云断尺书,迢迢两地恨何如?梦魂不惮长安远,几度乘风问起居。”宋代凌云的这篇《忆父》,每读一次就共鸣到心中悲戚,虽隔着岁月之河,我也同诗人一样身处吴地,仰望他乡碧空中的舒卷白云,南北阻隔,悠悠情思难寄亲情之殇,心绪常缠绵辗转于家乡三秦大地的沟沟峁峁,一抔黄土,两行清泪,那长眠于黄土之下的父亲,是我内心永远的伤痛,几回回梦里相逢,往事依旧清晰如昨,只恨“子欲养而亲不待”。也诚心奉劝天下儿女,行孝于父母健在时。 童年时,父爱就像我们在襁褓中悠悠荡荡卧于其间的摇篮,温暖、恬适、满满的安全感;少年时,父爱就是那为我们一路保驾护航的舵手,他护送我们走进陌生的校园,人生的另一个驿站;青年时,父爱又是我们遇挫奋起,在现实的打拼与摸爬滚打中,累到筋骨俱痛依然能够满血复活的生命灯塔……无论岁月如何绵长,父爱永远都是世间最暖的那份情,最真的那份爱,大音若希大爱无声,愿我们都能读懂和珍惜父亲那沉默不语,却凝重隽永的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