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社会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州内新闻

第03版
特别报道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9年8月1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碉楼 藏寨处处传承着红色基因
2019-08-01
◀66岁的会址看管员东巴老人讲述红军在这里开会的故事。

汹涌的大金河、小金河在峡谷间呼啸穿行,在丹巴县城汇合之后始称“大渡河”——甘孜州丹巴县由此被称为大渡河第一城,亦有“千碉之城”之誉。

80多年前,红军在丹巴建立了康巴地区第一个集党、政、军、群组织齐全的革命根据地。丹巴县委党史办退休工作人员格绒登干告诉记者,红军于1935年来到丹巴,1936年7月撤离丹巴北上。

7月30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A组记者行进至甘孜州丹巴县,追寻80多年前红军留下的足迹和故事。

◎四川日报记者 文/图

丹巴群众为红军

运物资抬伤员当向导

7月30日下午2时,记者一行来到位于丹巴县聂呷乡甲居二村的原红五军团政治部遗址,这是一座矗立在大金河边的藏式碉楼。

山风凛冽,大金河在山脚下咆哮而过。碉楼外竖立着一座石碑,上面用藏汉双语分别书写着几个大字:红五军团政治部遗址。

推开木门进入碉楼庭院,只见长青柏树挺立,小花开满石头铺就的小路,院内红军做饭锅灶、桌椅板凳、行军床铺、开会大厅等被一一还原呈现。

1935年10月,红五军团进驻丹巴县城后,建立丹巴革命根据地,作为大部队执行战役计划的中转基地和后方。

“这座碉楼,是当时巴旺土司让出来给红军使用的,当时山底下根本没有路,这里是连接大金(今金川县)与小金的交通要道,同时因为碉楼易守难攻,这也使它成为一座军事要塞。”格绒登干告诉记者,巴旺土司对红军非常友好,他还带领100多人参加了红军。

作为革命根据地,丹巴为红军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数据显示:在丹巴县,仅巴底、巴旺、聂呷等9个地方就筹集军粮和柴草183万余斤、牲畜5000多头(只、匹),衣物3000余件(双),丹巴群众为红军运送物资、抬治伤员、当向导和翻译的有500余人次。

参加红军的

丹巴群众也

很多。“当时丹 巴全县只有4060户、20310人。而其中,我们统计就有2000多名优秀丹巴儿女参加了红军,新中国成立后认定的丹巴籍烈士就有94人,占整个甘孜州籍烈士的50%以上。”格绒登干说,丹巴全县的15个乡、181个村,都遍布了红军的足迹。

第一支藏族革命武装

在丹巴诞生

7月30日下午4时,在距丹巴县城约10公里的聂呷乡喀咔二村一处木石结构的民房内,喀咔二村的村民们正忙着做房屋的修葺工作。

“这是丹巴藏民独立师师部旧址,今年4月开始再修缮,如果不怎么下雨的话,再有一个月应该能完成全部工作。”喀咔二村村民黄付成介绍。黄付成一家曾在这里居住20多年,上世纪90年代,他们家搬了出来,藏民独立师师部旧址作为红色遗址被保护起来,黄付成也成了义务管理员。

丹巴藏民独立师,是红军在丹巴期间,在党的领导和红军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第一支藏族红军武装。

“以马骏为师长的丹巴藏民独立师2000余人,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支藏族革命武装,在配合红军作战,打击反动民团和反动土司武装及保卫根据地的斗争中,留下了不朽的战功。”格绒登干介绍说。

红色,是丹巴的底色。格绒登干回忆说,1985年,丹巴县曾举行过老红军座谈会。据统计,当时参加座谈会的丹巴县境内老红军就有60多人。

丹巴县旅游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藏民独立师师部旧址修葺工作完成后,这里将成为丹巴藏寨旅游的一个重要部分——丹巴红色旅游景点。“原红五军团政治部遗址已成为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这里是丹巴红色基因的鲜明体现。”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