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的白玉,翠绿欲滴,生机盎然,让人沉醉,让人迷离,白玉县城通过70年的蜕变,一座现代高原小镇悄然崛起,已成为我州北部的一颗灿烂明珠。 白玉县是我州五大牧区县之一,也是全州的一个生态大县,全县幅员面积10591平方公里。以前,白玉县域经济发展十分滞后,交通十分不便,从外界通往白玉仅靠德格岗拖至白玉的渡船。1975年,该渡船因事故发生爆炸,进出白玉县城就只能靠徒步,直到1979年,白玉县唯一一条没有编号的县道—甘(孜)白(玉)公路才建成通车。 曾经的白玉县城区群众生活、用电、用水都很不便,更别说通讯了,是一个典型的“孤岛”。城内联接偶曲河两岸,仅靠现吉祥桥处的一座简易木桥,直到1980年,白玉县城内的第一座水泥大桥——白玉大桥建成通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的日益强大,在历届党委政府和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白玉大地,到处铺满了展新的美丽画卷。 ◎县委中心报道组 徐平波 文/图 近年来,白玉县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工作思路,结合“优化总规、完善详规、强化专规、多规衔接”的要求,科学制定城市总规,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强基础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功能,强化城镇产业支撑,有序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 “我今年79岁,于1958年来到白玉务工,后来又通过参军,退伍后回到白玉县,1969年在白玉县安了家。”回忆往事,已退休多年的姚绍华感慨万端:“几十年来,我一直工作生活居住在白玉,见证了白玉的发展历程。早在60、70年代,县城区还是一片河滩,只有山脚有少数几户老百姓的房屋。当时的县委、县政府以及各部门都挤在半山腰上的一块小地方,如今的白玉,完全变了模样。” 白玉县城坐落在建设镇亚通村,方圆约1.5平方公里,常驻人口约4000人。原来的县城主街道只有五百米左右,有人戏说,一支烟最多抽到一半,县城就走过了。当时的县城建筑物主要以泥夹壁墙为主,具有楼层低、可防震等特点。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变迁,这里的房屋建筑一年比一年多,楼层一年比一年高,县城一年比一年漂亮,抬头仰望天空的时候,仿佛高楼顶起了一片蓝天,形成了天地融和的大好景象。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白玉县城已是旧貌换新颜。 2017年,白玉县投入27178.88万元,实施21个市政项目,通过实施六大工程,把县城建设成“定位精准、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风貌独特、文化彰显,要素聚集、产业带动,管理精细、文明现代,辐射带动力强”的旅游之城、商贸之城、遗产之城。 姚绍华告诉笔者,以前县城在半山腰上,房屋很少,是一个全封闭式四合院,后来,人口逐年增多,县城逐步往现在的县城区发展,城内的建筑逐年多起来了。曾经城里唯一的文化生活就是坝坝电影,人们的生活也十分艰苦,生活物资全靠外面运进来,白玉夏季可吃到小白菜、卷心白等蔬菜,到了冬季就只有吃萝卜、莲花白、马铃薯,后来被人们戏称为“三大”名菜,粮油、腊肉、烟酒、布匹等,全靠粮食和商业部门计划供应。“现在,祖国强大了,城市建设得更加漂亮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各类物资应有尽有,完全能满足广大群众生活所需。”说起白玉的变化,老人嘴角上扬,言语中很是骄傲。 昔日的白玉,财力匮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通过70年来历届党委政府不忘初心、艰苦卓绝的共同努力,白玉的发展突飞猛进,各项事业蒸蒸日上,财力不断增强,县财政收入从原来的几十万、几百万元,逐渐发展到现在已突破亿元大关,成为我州北部地区的领头羊。 党的十八大以来,白玉县城更是脱胎换骨,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核心地位更加凸显,城市建设正朝着绿色生态、文化彰显、功能现代的方向迅猛发展,逐步将白玉县城打造成集宜居、景观、旅游、文化、商贸于一体的现代高原小镇。 一位从重庆来旅游的刘先生告诉笔者:“我10年前来过一次白玉,那次是路过,这次是专门过来游玩的,看到现在的白玉县城,我简直不敢相信,整个县城完全变了模样,楼房一幢比一幢漂亮,街道变宽敞了,吃住也方便。” 据《白玉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019年城乡提升战略工作方案》显示,今年该县计划投资4.3亿元左右,实施城市提升改造工程、干部周转房建设、污水收集管网工程及水土流失治理等18个“做强县城”重点项目。目前,所有项目已正式启动,部分项目建设已接近尾声。 当年白玉的踪影已逐渐被岁月抹去,如今的白玉,正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一个现代化的高原小城已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以及水、电、路、通讯、广播电影电视等民生保障一应俱全,城市公共基础配套设施日趋完善,街道从原来的泥巴路变成了现在纵横交错的多条街道,整个县城区街道宽敞、明亮、干净、整洁,城中央也有了娱乐广场,每到黄昏时分,散步的、跳广场舞的到处都是,夜晚,街上的路灯照亮了整个县城,显得那么的繁华和美丽。 今天,居住在白玉县城的人们,幸福指数和获得感不断攀升,定有所居、住有所乐、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物尽其有在白玉体现得淋漓尽致,到处充满了人们幸福的欢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