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化视野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州内新闻

第03版
综合新闻·广告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9年8月30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戏曲在荧屏火了之后
2019-08-30

◎孙仲

东方卫视大型戏曲文化类节目《喝彩中华》于8月26日晚迎来“梦想之夜”。在节目中有过出色表现的喝彩人纷纷登台,王玉璞、吕瑞英、于魁智、冯玉萍、李树建等多位戏曲名家也惊喜亮相。这个暑假,《喝彩中华》以中国戏曲的传承创新为核,让亿万观众感受中国戏曲文化的魅力,一起为中华戏曲喝彩。(8月27日《解放日报》)

在此之前,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出的《中国戏曲大会》节目也受到了各方好评,许多人称赞其是一台集观赏性、知识性、艺术性、思想性为一体的极有艺术品位的高质量的电视原创节目。虽然沿用了《中国诗词大会》等竞技答题的形式,但《中国戏曲大会》根据戏曲特点,增加了视听题、辨识题、剧目题等内容,将戏曲背后的故事性、知识性、规律性、趣味性进行了巧妙联动,从而带领观众体会戏曲的博大精深,唤起民众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兴趣。

从东方卫视的《喝彩中华》,到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戏曲大会》,都在以电视综艺节目的形式,对戏曲艺术进行了有机嫁接,较好地传播了戏曲知识,传承了戏曲精髓,扩大了戏曲影响。正如有论者所言,此举为传统戏曲披上了一件时尚靓装,“让其焕发出现代化的颜值和感染力。”

而更令人欣喜的是,它们还吸引了众多90后、00后年轻选手参与,并且表现不俗,显示出戏曲的传播性甚广。比如《中国戏曲大会》中的90后选手杨蕴璋,把戏曲比作自己的“男朋友”,她希望和戏曲谈一场“少年子弟江湖老,红粉佳人两鬓斑”的长情恋爱。年轻人对戏曲的喜爱与痴迷,让人看到了中国戏曲走向复兴的可能。

但是,《中国戏曲大会》、《喝彩中华》等戏曲类节目的走热,并不代表中国戏曲走热。毕竟,它们是电视节目,而且是短期性的竞赛节目,过了这阵风,很可能又重归以前的平静。再者说,节目中赛的多是选手对戏曲知识的储备,而非戏曲表演本身,不像“青歌赛”“寻找刘三姐”等以唱功展示为主。因此说,《中国戏曲大会》、《喝彩中华》落幕之后,有关方面理当以此为契机,趁热打铁,把宣传戏曲、普及戏曲、繁荣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潮,真正使戏曲这一传统而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与魅力。

由此想到,90后选手杨蕴璋在《中国戏曲大会》中表示:“希望戏曲不要变成我们年轻人看起来十分大惊小怪的事,它就和我们日常的看电影、化妆、出去玩一样,变成生活中很稀松平常的一件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提醒,戏曲要想得以传承和复兴,离不开年轻人的支持和参与;而要想实现这一点,又得让戏曲真正贴近年轻人生活,走进年轻人心里,让他们对戏曲由陌生变为了解,由排斥变为接受,由旁观变为参与……

不是吗?目前的现状是,戏曲在很多方面还是老样子,不仅唱腔不变,篇幅不减,就连推广的方式都鲜有新意,难以引人入胜,更不要说让听着流行歌曲、看着进口“大片”长大的年轻人喜欢了。慢条斯理的叙述,咿咿呀呀的表演……就连在春晚这样的高规格演出中都被很多观众视为是“上厕所时间”,你叫年轻人如何不感到大惊小怪,又如何能爱上戏曲?

所以说,年轻人对戏曲艺术缺少的并不是喜爱,而是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果有关方面能多些《中国戏曲大会》、《喝彩中华》这样的举措,让年轻人对戏曲有经常接触的机会与兴致,不再感到陌生,反而就跟日常的看电影、逛街、唱歌等一样,稀松平常,一定能牢牢吸引住年轻人。究竟应该怎么做,无疑是对有关方面的考验。至少,应该立即而积极地行动起来,拿出相应的作品或创意去接受年轻人的检验。

都说年轻人不关心国家大事,可前段时间热播的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不是照样引起了年轻观众的关注与追捧吗?那么,对于戏曲,能否也来一场以内容或主题取胜的演出,在年轻人中间形成口口相传的轰动效应,从而吸引年轻人竞相走进剧场一睹为快呢?如果再能像电影电视那样经常性推出好作品、好活动,不就可以持续让年轻人关注戏曲,欣赏戏曲,进而喜欢戏曲了吗?这样,对弘扬戏曲,推动艺术大繁荣来说,无疑大有裨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