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刻苦而执着的“追梦人” 从小就被父母教育要有“借钱一定要还”的理念,债务压身的杨凤夫妇把眼泪化为汗水,拼命还账。 为了挣钱,杨凤夫妇不分昼夜地做窗帘、卖服装。“做窗帘的时候,她怀着孩子,每天忙到半夜。为了节省钱,我们就住在作坊里,她睡裁缝操作台,我睡地铺。看她大着肚子,在裁衣板上爬上爬下,很心痛。”“卖衣服的时候更辛苦,都是晚上去成都进货,早上急着往回赶。一次在山上遭遇大雪,雨刮器坏掉了,我只好把手伸出去擦挡风玻璃上的雪,边擦边哭……回忆艰苦往事,杨凤夫妇你一言我一语,笑中带泣。 人们常说“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杨凤一直有这样的信念。 2008年,党中央、省委加大了对甘孜藏区的支持力度,丹巴的营商环境更优,刚还清外债的杨凤决定再次创业。杨凤发现,丹巴地区十分适合养鸡,但当地既没有规模养鸡的企业,也没有孵化培育鸡苗的技术,市场上的成鸡和鸡苗都是从外地运来,成鸡价格高,鸡苗成活率低。“让当地人吃上物美价廉的鸡肉,买到成活率高的鸡苗不是一件自己能挣钱、群众也受益的事吗?”杨凤把这一想法作为了二次创业的初心。 杨凤夫妇到广汉学习半年养鸡技术后,从银行贷款20万,在半扇门乡关州村创办了丹巴县首个立体生态种植养殖基地,一边种植红提,一边饲养蛋鸡、肉鸡,并培育鸡苗。 命运的试探往往不止一次。2009年春节前夕,突如其来的鸡瘟让杨凤寄予厚望的几千只鸡死去。“那是五雷轰顶的打击,我一边哭一边挖坑埋死鸡,心里五味杂陈。”时隔多年,杨凤对那段艰难境遇记忆犹新。 遭受重创,但杨凤清楚不能止步,一止步就彻底输了。于是,她千方百计鼓励丈夫重拾信心、再学技术,终于在半年后恢复了养鸡场运行。为了打开鸡苗销售市场,她不计成本,推出“送货上门,包退包赔,免费指导,养大付费”的优惠条件,消除当地群众担心鸡苗养不活的顾虑,遇上贫困家庭她还免费送饲料和药物。 时间不会辜负真心,坚持会有收获。目前,养鸡场已升级为“丹巴县梅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公司的成鸡几乎占领了丹巴县城的生鸡市场,鸡蛋远销成都、重庆等地多家大中型超市,年销售近8万只鸡苗,带动了全县和周边地区的养鸡产业……2018年,该公司实现产值548万元,在全州涉农企业位居前列,先后被评选为“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省级科普示范基地”“四川省诚信守法示范企业”“甘孜州民族团结、创新示范企业”“甘孜州州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甘孜州科技型中小企业”“丹巴县农业科技示范企业”。 扶贫路上的“领路人” 在杨凤的“指挥”下,梅龙公司不断革新发展。2015年,公司开始建设电商平台;2017年,公司探索生产有机肥料,将鸡粪变废为宝;2018年,公司引进新疆库尔勒香梨等新品种;2019年初,杨凤将20亩增产不增收的红提砍掉,种下方便运输储存的脆红李;2019年8月,杨凤到第四届中国韩城花椒大会上筛选花椒品种……杨凤还要协助丈夫管理养鸡场,什么脏活、累活都干。杨廷勇向记者称赞她,“进得鸡舍也上得会场,追求漂亮也不怕受累”。 在不断进取中,杨凤的企业越来越大,发挥的社会效益也越发明显。杨凤成功了,但她并未忘记当地并不富裕的农牧民群众。 脱贫攻坚工作开始后,她积极响应“万企帮万村”的号召,助力脱贫攻坚:带动3000户贫困群众科学养鸡,使其户均增收2千至5万元;为31户结对贫困户赠送提供鸡苗和养鸡器材、养鸡技术,助其户均增收1.2万元;长期聘用当地贫困户13人,年支出劳务报酬50余万元;从当地收购养鸡所需的粮食,带动50户群众年户均增收1000元;流转50亩土地,让10户贫困户年增收3000至8000元;举办多场宣传培训会,带动群众发展产业;按照“协会+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养鸡会员112户;2015至今已累计捐赠扶贫资金84万……杨凤还积极支持妇女工作、青年工作和公益事业,她的公司还是“妇女之家”“青年之家”和“雅逊公益快车”站点。 现在,杨凤拥有四川省巾帼养殖协会理事、省第十次妇女代表大会代表、甘孜州政协委员、甘孜州工商联商会副会长、丹巴县工商联副主席、“中国好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甘孜州优秀政协委员”“甘孜州就业明星”等十几个身份和荣誉,每一个都是对她本人和梅龙公司的认同。 头顶光环,杨凤心存感激、倍受鼓舞。她说:“赶上了好时代,我才有今天;公司壮大,离不开地区的发展、政策的支持和群众的信任。虽然年近50,我也不会止步。希望把梅龙公司发展成甘孜藏区立体生态农业的标杆和生产要素供应中心,能够带领丹巴群众走上更长远、更高效、更普惠的产业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