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州内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州内新闻

第03版
综合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9年9月20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家五民族 四世同堂乐
九龙王友珍家庭以生活变迁见证国家发展
2019-09-20
四代喜相聚。
王友珍与儿孙合影。

一家37口,四代同堂,长慈幼孝;家中4个民族,团结互敬、和睦友爱……家庭和睦、儿孙绕膝几乎是所有老人的愿望,九龙县呷尔镇84岁的王友珍便过上了这样的生活。但是,相比于家庭生活带来的幸福,国家发展带来的社会变迁更让她感到满足——因为她在84年的岁月里,经历了从官宦子女到基层干部的身份转变,见证了从改革开放到脱贫攻坚的国家发展,亲历了从国弱民穷到国强民富的时代变迁。

经历决定思想。见证、参与了国家发展,也受益、感恩于国家发展,王友珍一家在谈及个人命运、家庭生活和家乡面貌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变迁时,都有一个共同的启示——“国家发展才有小家幸福,小家和睦、民族团结才能社会安稳、国家壮大”。实际上,王友珍一家的发展也始终印证并遵循了这条规律。

◎甘孜日报记者 刘小兵 文/图

A滚滚历史潮流中 坚定信心跟党走

“我的母亲和父亲的事迹在县档案馆里都有记载。他们的经历和他们对我的教育,为我们几代人定下了方向。”提及家庭历史,王友珍神情严肃。

王友珍的母亲甲玛出生于九龙县的一个平民藏族家庭,父亲王步云当过国民政府的官员。王友珍回忆,在童年时期,一家人跟随父亲辗转州内多地生活;每到一地,父亲都会感叹“社会动荡、国家落后,受苦、受穷的还是老百姓。”

抗战胜利后,王步云积极思考国家前途。随着对共产党的深入了解,他发现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人民群众于水火中。于是辞去了在国民政府的职位,回到九龙做起了扶危济困的善事。

王步云隐退后,密切注视着时局发展和共产党的实际作为,并以“第三方”的视角,对共产党有了由衷的认同。1951年,九龙和平解放,王步云带头欢迎解放军入城,积极拥护共产党领导。但在九龙局势稳定后,他却没有复出从政。“他是觉得有共产党领导人民,他很放心,才决定不再为官的。”王友珍后来得知了父亲当时的想法。

王步云关心国家前途的品行影响了家人。1953年,人民政府决定送一批当地青年到内地接受文化教育,以便培养壮大本土干部人才队伍。18岁的王友珍踊跃报名。“那时反动派造谣说,共产党要把本地青年骗去活埋,但我不相信;我信任共产党,也想去读书。解放前,男尊女卑,大家都不送女儿读书,我不识字。没有共产党,我要当一辈子文盲,是共产党改变了我的命运。”回忆往事,王友珍依然感慨不已。

在西南民院(今西南民大)学习一年后,王友珍进入九龙妇联工作,经常下乡宣传国家政策,对当时的社会面貌有了深入了解。“那时太穷了,很多人都吃不饱饭,没有衣服穿;政府也穷,拿不出多少救济资金,我们就号召大家自力更生,将生产搞上去。”

1953年底,母亲甲玛被推举为九龙县城关区(今呷尔镇)区委委员。女干部在当时很稀少,王步云给了爱人和女儿极大的鼓舞。王友珍说:“父亲经常告诫我们,共产党代表百姓利益,值得信任和拥护,在共产党工作就是为百姓谋福利,一定要用心。”

好的家风作用巨大。在王步云的勉励下,王友珍先后在多个岗位上服务,各项工作干得都有声有色;甲玛更由一名基层干部成长为了一名组织信任、群众信服的州政协委员,为九龙的民族团结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至今仍被当地干部群众颂扬。后来王友珍和爱人杨万富坚持把“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爱祖国、爱家乡,用心工作”作为教育后代的核心内容,传承至今。在这种教育的熏陶下,王友珍的6个子女及其伴侣都走上了党政工作岗位,7个已成年的孙子、孙女遍布多个行业,全家共有10名共产党员。

“我的母亲和父亲的事迹在县档案馆里都有记载。他们的经历和他们对我的教育,为我们几代人定下了方向。”提及家庭历史,王友珍神情严肃。

王友珍的母亲甲玛出生于九龙县的一个平民藏族家庭,父亲王步云当过国民政府的官员。王友珍回忆,在童年时期,一家人跟随父亲辗转州内多地生活;每到一地,父亲都会感叹“社会动荡、国家落后,受苦、受穷的还是老百姓。”

抗战胜利后,王步云积极思考国家前途。随着对共产党的深入了解,他发现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人民群众于水火中。于是辞去了在国民政府的职位,回到九龙做起了扶危济困的善事。

王步云隐退后,密切注视着时局发展和共产党的实际作为,并以“第三方”的视角,对共产党有了由衷的认同。1951年,九龙和平解放,王步云带头欢迎解放军入城,积极拥护共产党领导。但在九龙局势稳定后,他却没有复出从政。“他是觉得有共产党领导人民,他很放心,才决定不再为官的。”王友珍后来得知了父亲当时的想法。

王步云关心国家前途的品行影响了家人。1953年,人民政府决定送一批当地青年到内地接受文化教育,以便培养壮大本土干部人才队伍。18岁的王友珍踊跃报名。“那时反动派造谣说,共产党要把本地青年骗去活埋,但我不相信;我信任共产党,也想去读书。解放前,男尊女卑,大家都不送女儿读书,我不识字。没有共产党,我要当一辈子文盲,是共产党改变了我的命运。”回忆往事,王友珍依然感慨不已。

在西南民院(今西南民大)学习一年后,王友珍进入九龙妇联工作,经常下乡宣传国家政策,对当时的社会面貌有了深入了解。“那时太穷了,很多人都吃不饱饭,没有衣服穿;政府也穷,拿不出多少救济资金,我们就号召大家自力更生,将生产搞上去。”

1953年底,母亲甲玛被推举为九龙县城关区(今呷尔镇)区委委员。女干部在当时很稀少,王步云给了爱人和女儿极大的鼓舞。王友珍说:“父亲经常告诫我们,共产党代表百姓利益,值得信任和拥护,在共产党工作就是为百姓谋福利,一定要用心。”

好的家风作用巨大。在王步云的勉励下,王友珍先后在多个岗位上服务,各项工作干得都有声有色;甲玛更由一名基层干部成长为了一名组织信任、群众信服的州政协委员,为九龙的民族团结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至今仍被当地干部群众颂扬。后来王友珍和爱人杨万富坚持把“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爱祖国、爱家乡,用心工作”作为教育后代的核心内容,传承至今。在这种教育的熏陶下,王友珍的6个子女及其伴侣都走上了党政工作岗位,7个已成年的孙子、孙女遍布多个行业,全家共有10名共产党员。

B

高速发展的社会中 解放思想促团结

世代生长于九龙,多人工作在九龙,王友珍一家对九龙在70年来的发展变迁如数家珍、深感欣慰。

在王友珍看来,九龙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过程像一列高速行进的火车,很多她做梦都没想过的事变成真了。她把这70年分为4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是缓慢发展期,国家力量的提升和群众生活的改善都很有限,干部家庭的生活还赶不上现在的一般群众;改革开放到2000年左右是快速发展期,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了全面保障和快速提升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很突出;2000年到十八大前夕,是加速发展期,社会面貌和群众生活日新月异但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是全面发展期,国家大力提高发展质量,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社会各方面都发展巨大。

王友珍的子孙辈对九龙社会的发展也深有感触。今年60岁的杨小平是王友珍的第二个儿子,他告诉记者“我们国家发展太快了,我少年时期的追求是有一辆自行车,现在我们一大家人轿车都有好多台!”杨勇是王友珍的大孙子,今年35岁,他感叹“我们小时候有颗糖吃都高兴得不得了,我女儿这一代,一出生就吃的、耍的、用的什么都不缺,与我们那时简直一个天一个地哦!”

国家的发展壮大,改善着九龙人的生活也解放着九龙人的思想;对王友珍家庭而言,婚恋观和民族观的转变就是其中最明显的变化。

“解放后,我们才知道父亲是满族。他认识我母亲时自称是汉族,早知是满族,他们肯定不能在一起。解放前,藏族基本不和汉族之外的外族通婚!”王友珍介绍,九龙虽很早就是多民族共生之地,但在解放前,民族之间隔阂严重、极少通婚,有时还会发生冲突。

随着社会发展,各民族的生活都在改善、民族团结也在加强,王友珍一家也逐步打破了民族隔阂。杨小平回忆,当初他找了一个回族爱人,担心家里会反对,亲友会投来异样的目光,但大家都自然地接受了这门婚事。后来,他的5个兄弟姐妹中有3个找了汉族伴侣,1个找了彝族伴侣,而且一大家人互相也没有隔阂。

现在,九龙正积极创建国家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境内十多个民族团结互助、携手发展,不少家庭都由汉、藏、彝或者更多族别的成员组成。

杨小平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民族团结互助、取长补短才能让国家持续发展;也只有国家不断壮大、社会不断发展,各族人民的生活质量都持续提升,民族之间的隔阂才会被冲淡,民族团结才会加强;同时,家庭和睦、民族团结也是国家壮大、社会发展的必要保障。

C

和谐美好新时代中

感恩奋进享幸福

团结与发展互为依托、互相促进,于国如此,于家亦然。随着国家的强大、社会的进步,王友珍一家日益团结和睦,日益富足安乐,年过耄耋的王友珍也以此为荣、因此开怀。

杨小平介绍,他们一大家的家庭成员虽然多达三十几人,包括藏、彝、汉、回4个民族,来自甘孜、成都等多个地方,平时也在不同地方和不同行业工作;但所有成员都一直保持着亲近、团结的关系。几年前,他和兄弟姐妹集资在老宅原址上修了一栋楼房,大家都住在一起。

杨小平兄妹6人集资修建的房屋有五层,一层为停车库,二层是商铺;兄弟姐妹6户人,两两门户相对,住在同一层楼。6套住房装修风格各有侧重,有的是汉式布局,有的是藏式装潢,有的汉藏结合,有的彝藏相融,当地人打趣说“你们‘杨家大厦’,有点像我们九龙的民族博物馆哦”。为满足全家人集体活动的需求,他们还在顶楼修了个可以摆放10张餐桌的大平台。

逢年过节或者王友珍老人的生日时,“杨家大院”最是热闹,全家老少都从各地回来,拉家常、送问候,共进家宴、同话深情,兄弟之间把酒言欢,长幼之间彼慈我爱,一派其乐融融、喜气洋洋。厨房、餐桌、客厅都是王友珍一家聚会时的靓丽风景:厨房里,两代女人欢声笑语、各展厨艺,姐妹、姑嫂、婶侄之间亲密无间;餐桌上,汉族、藏族、彝族、回族的传统美食应有尽有,就连餐具也有不同民族的风格,一大桌人时而举杯同庆,时而齐声高歌,气氛融洽;客厅里,王友珍老人含笑端坐,穿着不同民族服装的儿子、媳妇、女儿、女婿、孙子、孙女以及曾孙环绕左右、虔敬有礼……

杨小平告诉记者,随着生活越来越富足、便捷,家人聚会的频率也越来越高,还经常组团出游,每到一处,都会引人羡慕。生活便捷、家人和睦,家乡发展、社会和谐。王友珍说:“我前半辈子受了苦、受了穷,后辈子很知足、很幸福,过上了神仙般的生活,这都要感谢共产党!”

促进家庭和睦、民族团结也受益于和睦的家庭关系、团结的民族关系,见证社会变迁、国家发展也欣慰于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强大。王友珍家庭用显著的生活变迁见证了甘孜藏区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历史巨变。

爱得深沉则心怀期望。王友珍说:“发展推动团结,团结利于发展。个人和家庭的幸福生活都要以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国家壮大为前提,没有家庭的和睦、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和谐,国家发展也会受阻。”她叮嘱家人要一直发扬家族传统,热爱祖国、拥护共产党,在工作岗位上积极作为;她希望家乡早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尤其要加强基础设施、民生保障、产业发展等工作;她祝福祖国保持和谐稳定、平稳发展,顺利实现中国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