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记者 马建华/文 杨孝康/图
金秋的炉霍,绿树成荫,鲜花娇艳。白色的帐篷像莲花般点缀在树林里,林边、公路旁停满了牧民的小汽车,欢快的歌声飘荡在林间。
54岁的易绕村村支书四波招呼村民开着小车去县城采购水果和饮料。挖了几个月的虫草,现在正是虎掌菌等野生菌采摘的季节,勤劳的村民们可谓“满载而归”。
“今年我们村要整村脱贫,过去的贫困户都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我们真心拥护和感谢共产党,一心跟党走。”四波感慨地向村民说。
人过半百喜欢忆旧,在四波的记忆里,在“文化大革命”和大集体期间,他所在的牧区牧民生活清苦程度难以想象,以白水萝卜和一小匙糌粑冲白开水充饥;从村里走到县城,天还没有亮明就要过森林、穿越荆棘密布的羊肠小道,回到家里已经一团漆黑;能够有一双黄胶鞋就算是“有钱人”,用盐水浸泡过的牦牛皮和山羊皮简单缝制成衣裤,家人的衣服常常是缝缝补补又三年;牧民依靠放牧或者种青稞挣工分,一年到头连肚子都填不饱。
生活的转机出现在1982年,包到户后,四波家7口人分得7亩土地、10头牦牛、10只山羊,从此,家人能够吃上糌粑、酥油、奶渣子,喝上奶茶,一年能够添置一套新衣服。
让好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精准扶贫,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四波难掩激动之情,沥青路修到乡政府后,水泥路又修到了家门口,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按照人均25平方米的标准住进了国家统规统建的崭新住房,家家户户有围墙、有院坝、有厕所、有厨房、有洗澡间,购买了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53户就有10户人家购买了小汽车,到一趟县城只要半个小时,去一趟康定和成都,甚至到更远的地方去旅游也不再是奢望。
“我的女婿在色达打工,一年差不多有2万元收入,女儿偶尔外出打工也有4000元的收入,我是残疾人,主要忙于村里事务,一年有2.4万元的工资收入,林补草补等惠民性收入有4000多元,家里的年收入有5万元,人均收入有7000多元。”四波细数家里的收入,一脸幸福。
每年六七月份,村民们都会上山挖虫草、拣野生菌,最高收入可达3万元,一般都在1万元以上。天道酬勤,幸福日子等不来,四波逢人就说,国家扶贫政策好,但不养懒人,勤劳致富光荣,依靠自己双手挣的钱,花起来心里才踏实。他们村与临近的宗达、旺达两个村共同成立野生菌加工合作社,收购的虫草、野生菌等普遍高于商贩上门收购价,村民还可以在合作社挣钱,保证了村民的收入。“贫困户每人每年能够在盛煌蔬菜公司分红220元,非贫困户每人能够分红120元。现在,村民都能够吃上大米饭、新鲜蔬菜,猪肉、牛肉顿顿有,天天都像过年。”四波高兴地说,家家户户种花种草,寨子美了,村民心情舒畅。
让幸福感获得感更持久,离不开产业支撑,四波表示,将依托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好政策,在驻村第一书记和各级帮扶干部的关心下,村里将发展因地制宜的产业,让村集体有收入,村民能够长期致富。
炉霍县斯木镇色色村长达5.2公里的通村硬化路,承载了全村32户148名村民的致富梦想。“快进来坐。”62岁的泽翁恩召热情地将记者迎进家门。院坝里,一个18平方米的蔬菜大棚格外抢眼。“州委老干部局为家家户户援建的小型蔬菜大棚解决了我们村民的吃菜难题。”泽翁恩召说,过去村民只能种植豌豆、土豆、白菜等,要吃新鲜蔬菜只能到7公里以外的县城去买,最低5元一斤的蔬菜,也只能过年过节买一点。小型蔬菜大棚建成后,全村村民都吃上了番茄、青椒、黄瓜等时令蔬菜,一年至少10个月有新鲜蔬菜吃。
泽翁恩召家里有3口人,养女年仅11岁,在二完小上五年级。老伴和他年老体弱,没有致富能力。“邛崃干休所86岁高龄的离休干部王文悦老人得知我家里的情况后,慷慨表示,在他有生之年,每年资助我女儿1200元。”泽翁恩召说,村里还将他纳入低保,安置到管水员公益岗位,一年有6000元的收入。
村民泽洛若姆本是富裕之家。2015年底,刚投资30多万元修建了漂亮的新居。她却因为肾病综合征住进省医院,两年来,她多次往返成都,已经欠下8万元外债,是一个因病致贫家庭。红十字会帮助她解决了4000元救助金,并将她们一家纳入低保。
看病少花钱、义务教育阶段不花钱,就业有保障,致富有希望,人居环境更舒适,大路修到家门口,说不完的幸福,道不尽的感恩,炉霍县农牧民群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扬眉吐气……
摄影家眼里的乡愁
日夜交替、四季更迭,时间一往无前地改变与雕琢着万事万物。作为一名小有名气的摄影家,杨孝康多达万余张的照片,记录着36年来炉霍县无时无刻发生着的变化——城市面貌越来越靓丽了;生活环境越来越整洁了;人们生活越来越舒心了……
“我一生中在炉霍县经历过两次较大的地震,一次是1968年发生在朱倭镇的地震,因为年幼,印象并不深刻。”杨孝康坐在县委旁边一家茶坊,拿出笔记本电脑上存储的他拍摄海量照片,选择记忆犹新的照片向记者讲述历史光影里的炉霍。
1973年2月6日下午,沉浸在春节祥和气氛里的炉霍县被一场突出其来的大地震夷为平地,“父亲当时正在参加县革委会的会议,突发大地震震垮了革委会大楼,父亲吃力地从废墟中爬出来,立即动员活着的人开展自救。”杨孝康说,那场惨烈的大地震震惊了世界,炉霍县城死伤人数之多,房屋几乎全部倒塌,亲人阴阳相隔。
杨孝康一家总算幸运,除了妹妹轻微受伤以外,家人无恙。活着的人在惊恐和悲伤中,从废墟里掏出被子,在露天坝冒着大雪睡了一晚上,饥寒交迫,望着震后废墟和路边摆放的遇难者遗体,亲人们放声痛哭。第二天,国家派出的救援飞机空投了救灾生活物资,拿到的馒头都还是热的。
1973年地震时任县革委会主任的高明,10年前,在杨孝康的陪同下,登高望远,鳞次栉比的楼房、望果大道、纵横交错的街道,鲜水河蜿蜒环城而过。老人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当初地震发生后,在县城选址上,很多人建议迁县城,但我认为,大灾之后,党和政府就是老百姓的主心骨,所以县城还是原址重建。”
岁月如歌,回首刻骨铭心的艰难岁月,杨孝康记忆犹新,经过两年重建,杨孝康一家6口人住进了新修的木架平房里,仅有两个房间,拥挤程度可想而知,县上领导一视同仁。几年后,住房条件有了改善,他们家分到了三间房。“现在还留存着8处震后建筑,目前,县委常委的办公室就是当年的震后建筑。”杨孝康说,当时最时尚的建筑还是商业局的,有两层楼高,大礼堂也就是电影院,据说还是日本防震专家设计的。杨孝康特意把地震后的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照片放在一起,强烈的视觉对比,炉霍县天翻地覆的变化让人震撼。
1982年,杨孝康被分配到宜木乡章达村小学。1983年,他就酷爱摄影,学生没有体育活动场所,杨孝康和其他老师用木头为学生制作了简易篮球架,他用镜头记录了学生们当时打篮球的场景,一晃已经36年。36年来,杨孝康用相机记录了炉霍县的点滴变化,成为炉霍县发展变迁的忠实记录者和见证者,为炉霍县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印迹。
摄像器材越来越高档,如今航拍技术运用自如,走过了9家单位,唯一不变的就是对摄影的狂热和执着。已经55岁的杨孝康本可以“退居二线”,但他依然带上笨重的摄影器材,奔走在炉霍县的城市牧场,用镜头记录乡村振兴、城乡提升、富民产业和炉霍县的大美风光与人文风情。
“我有解放后炉霍县第一任县委书记等党政领导和包括炉霍县大地震前后的城建照片,这些珍贵的图片资料,我都交给了县档案馆保存。”杨孝康认为,作为一名摄影者,要有记录历史的情怀,把个人兴趣爱好和国家情怀结合起来,以强烈的使命担当把家乡的历史反映好、保存好,让自己的摄影作品成为反映家乡变迁的生动乡土教材。
“家乡的变化主要是2009年以后,历届县委、政府领导一届接着一届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州县城乡提升战略的实施,集炉霍县地方文化元素和现代气息的霍尔广场,成为炉霍县的城市核心,曾经是一片耕地的偏僻之地,如今居住楼、商业街林立,已经是炉霍县的繁华之地。”杨孝康感慨地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能够用镜头记录炉霍县改革开放以来的变迁,是他这一生的幸事,祝愿炉霍县的明天更好。
近年来,炉霍县通过挖掘、提炼崩科民居建筑符号,对县城风貌进行改造,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有目的地进行特色打造。
通过资金打捆、提标扩面,在317国道和303省道沿线大力实施农区九乡一镇农村危房及风貌改造,引导村民进行“屋顶革命”,提升民居整体形象,凸显崩科文化,与县城遥相呼应,彰显“崩科之都”的独特魅力。对秋日河沿街进行综合整治和景观打造,着力打造特色街区,将其建设成为集旅游参观、餐饮美食、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亲水休闲商业步行街和雪域高原上的“崩科第一街”。
绿树成荫,宜居宜游是炉霍这座小城不懈的追求,近年来,炉霍县有计划地培育本地树种和花种,试种适宜高原生长的景观绿化树,让全县城镇全面绿起来、美起来、靓起来!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炉霍县从群众的一点一滴入手,用心用情用力,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倾心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稳稳地托起了全县人民的幸福。
凝心聚力描绘小康新画卷
“能够住上漂亮的新居,真像做梦。”即将搬迁进两层楼的框架房,炉霍县旦都乡易地搬迁户洛呷这几天都到自己家新房的工地上转悠,有围墙和大门、浴室、厕所、厨房、卧室、入户路……,因为家里人口多,他家分到了180平方米的“超大房”,投资44.1477万元的新家,居然不用自己花一分钱,而且还能够在自家新房建设中,实现务工收入上万元,这样的好事让洛呷直呼想不到。
“感谢你,感谢党派来的各级扶贫干部。”洛呷拉着旦都乡扶贫专干赵敬凯的手,激动的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赵敬凯扑下身子抓落实,宣传党的扶贫政策,摸底贫困人口,帮助群众谋划产业,解决老百姓的现实困难,一件件实事赢得了老百姓的真心,也获得了省委省政府的表彰。
洛呷筹划着搬家的事宜,心花怒放。“我以前住在半山腰,只有一条面前能够通摩托车的山路,不通水、不通电,更不可能务工挣钱,因为条件艰苦,我和我的儿女们都没有读过书,房子夏天漏水,冬天不避寒。原本以为祖祖辈辈都只能住在深山里面,没有想到我70多岁了,还能够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洛呷说,县上决定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贫困户进行搬迁,赵敬凯和帮扶干部走进我家,核实了相关情况,认为我家符合易地搬迁户的条件,多次做工作希望配合政府进行搬迁。听说要搬迁,我们一家人既喜又忧,喜的是搬迁到条件好的地方,子子孙孙不再受穷;忧的是家里没有一样值钱的东西,根本不可能拿出钱来修建住房。帮扶干部看出了我的心思,告诉我,在脱贫攻坚战中,党和国家不会落下一户一人,只要我们同意搬迁,不用我们花一分钱。党和政府果然说到做到。
看到即将入住新型材料修建的崩科式藏房,洛呷语重心长地对儿女们说,国家帮助我们修建了住房,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就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了。于是,他养了3头母牛,奶制品等年收入在2000元左右,在合作社可以分红2000元;家里有10口人,出去年老体弱的老人和还在读书的4个孙子,家里有两个劳动力,通过县上举办的技能培训,不仅很快找到了工作,而且一年的收入也超过了5万元,加上虫草等年收入还有7000元左右。今年,全家有望脱贫。日子好过了,洛呷立下了家规,感恩共产党,一心跟党走,不管任何时候,都要送子女上学,没有文化的命运不能在下一代上演了。和洛呷一道搬迁的还有9户贫困户,在新家园里,水电路一样不缺,学校、卫生院、超市样样齐全。
“以前,我都是靠打零工挣钱,一年挣的钱还不到一万元。现在,我学会了挖掘机技术就不一样了,老板请我到工地上开挖掘机,管吃管住,一个月收入就有5500,一年8个月在工地上开挖掘机,年收入就有差不多5万元,是过去我几年的总收入。”旦都乡更达村村支书下里的儿子,如今已经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为进一步提高农牧民群众就业技能,帮助村民就近就业,炉霍县根据就业技能培训需求,精心组织就业帮扶技能培训。县上举办了缝纫、石刻、摩托车维修、唐卡绘画等劳务技能培训24期866人次,炉霍县鲜水源农业开发公司成为全州就业扶贫基地之一。脱贫不能返贫,炉霍县以就业扶贫助推脱贫攻坚,采取产业引领、岗位对接、技能培训等方式开展就业精准帮扶,助推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
建档立卡贫困户充翁降措参加了缝纫培训班后,主动拜师学艺,打得一手好藏装,成为村里小有名气的缝纫师,年收入达到了3万元。现在家庭人均收入已经超过了8000元。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炉霍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很长的距离。炉霍县委、政府精准识别、精准帮扶,一项项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落地见效。炉霍县着力补齐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短板,推进实施154户627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11个贫困村112.31公里通村公路建设,解决25个贫困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11个村日常生活用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