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特别报道

第03版
理论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9年9月24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奋进四川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四川发展成就述评之一
2019-09-24

◎四川日报记者 胡敏 梁现瑞

成都,宽窄巷子,一场关于“时光”的展览正在进行。

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个个真实的生活场景,一件件沉淀岁月痕迹的老物件,铺展出一幅长达70年的历史画卷。

时间,是一种充满魔力的尺度,印刻着那些至今回味仍激动人心的瞬间——

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全线通车,这条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穿行于祖国的大西南。

1978年1月,广汉金鱼公社,一种“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超产奖励”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悄然萌芽,展开了中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最早实践之一。

进入新世纪,西部大开发春潮涌动。2000年5月,首届中国沿海企业产品博览会暨投资洽谈会在成都举行,这项后来更名为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的盛会,迄今举办17届,已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新时代,新使命。2013年,全国唯一一个国家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试验区——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获批;2014年,四川首个国家级新区——天府新区获批;2017年,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获准设立……

70年,波澜壮阔、硕果累累。70年,翻天覆地、日新月异。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向全面小康大跨越,从一穷二白到经济大省再向经济强省大跨越!

7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四川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全党全国的中心工作和发展大局,攻坚破难、砥砺前行,四川这个中国西部大省,取得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

奋进新时代,全省上下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奋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跨越发展的速度

70年来,四川经济实现了规模大幅扩张,质量明显提升,结构明显优化

9月初,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中国产业地标”节目组来到成都。节目的录制现场选择在东郊记忆。

东郊记忆,一定程度上,就是成都乃至四川的工业记忆。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帮助中国兴建的156项工程中的10项落子这里,为四川的工业经济埋下了第一块基石。

“欢欣鼓舞,热泪盈眶。”节目现场,原国营成都红光电子厂员工雷代华,动情地回忆起60年前新中国第一只黑白显像管出厂的情景。

雷代华的对面,是京东方创始人王东升。他手上拿着成都生产基地刚刚投产的第6代柔性显示屏。

作为中国首条柔性显示屏生产线,这里的产品厚度比头发丝的直径还薄,主要应用于移动终端产品及新型可穿戴智能设备。

时空的穿越如此耐人寻味。从黑白显像管到柔性显示屏,两个物件,浓缩一段跨越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四川电子工业一穷二白。在苏联首批援建项目基础上,利用“三线建设”机遇,四川白手起家,逐步发展。到2018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258亿元,2019年有望突破万亿大关。其中,仅成都市内电子信息企业的数量就超过3万家。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慢到快,四川电子工业浓缩整个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

看规模——1952年,全省经济总量只有20多亿元,到1973年突破百亿元,用21年时间实现百亿元跨越;2007年,四川地区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用16年时间实现从千亿元到万亿元的跨越;2011年、2015年,四川跨越了两万亿元、三万亿元关口,用时分别缩短至4年。

(下转第四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