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要闻·广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州内新闻

第03版
综合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9年9月25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扎溪卡草原送忠魂
2019-09-25

(紧接第一版)吃了饭再走,也许就不会发生意外了。”拉吉泽仁说,杨国龙经常把了解到的情况和我沟通,告诉我要特别关照“临界贫困户”,因为这些农户如果再加力,他们就会彻底摆脱贫困,如果不帮助想点办法,他们就会成为新的贫困户。

瓦须乡距离石渠县城130公里,下辖6个行政村,幅员面积近1000平方公里。从县城出发到乡上的车程需要2至3个小时。三年里,杨国龙累计下乡100余次,对18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全覆盖走访。他还多方争取帮扶资金92万余元,修建压水井180口、深水井1口,着力解决贫困户安全饮水、通讯网络、安全住房、道路交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出事当天,杨国龙还在关心水井的水质问题,叮嘱尽快将抽取的水样送出去检测。

“您认真的工作态度、负责任的家长精神让我们渐渐转变了对您的印象——虽瘦弱,却把领导的责任与担当尽显;虽瘦弱,却把康巴汉子的魄力与真情流露。多少个日日夜夜,您辗转于每个加班的庭室,陪着我们奋斗在审判一线。您总是说:‘你们每个人都像是我的亲人我的孩子,我希望看着你们成长为业务能手,为法院大家庭增光添彩。’”石渠县法院干警登珍翁姆写下她对好领导杨国龙的思念之情。

“今年,海拔最高的石渠县也要完成脱贫摘帽任务,杨院长多次召开会议,要求大家多出主意,多想办法,确保我们的联系点如期摘帽。”登珍翁姆告诉记者,起初,大家都有脱贫攻坚不是我们“主业”的想法,但院长却说,脱贫奔康不落下一户一人,不仅是党委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我们法院义不容辞的责任。

哈达村村民泽贡难掩悲痛之情。他说,得知杨国龙不幸去世的消息后,村民们自发组织悼念,在家里点上酥油灯,为杨国龙念经祈福。

石渠是全省纯牧业县之一,生产结构单一,制约了群众脱贫步伐。2017年底,杨国龙从外面引入药材种植产业,主要种植大黄和人参果,至今规模已近万亩。药材成熟后,可产生每亩4000元的产值。泽贡告诉记者,每名参与产业园劳作的村民每天可得到150元的劳务费用,每个月可以干15天。

万事开头难。拉吉泽仁说,杨国龙虽然离开了,但他已经帮乡里把最困难的工作做了,后面的工作就由活着的人来努力了。只有成功实现脱贫摘帽,才是对杨院长最好的告慰。

杨国龙在担任石渠法院院长期间,推进诉讼制度改革、推行“汉藏双语审判”、深化“1+3+5”巡回办案模式,加大智慧法院建设力度,仅2018年,石渠法院就受理各类刑事案件53件,审结53件,结案率达100%,各类民事案件118件,审结115件,结案率达97.56%,各类执行案件59件,审结59件,执结率100%,为法治石渠、平安石渠打下坚实基础。他践行“缺氧不缺信念、缺氧不缺智慧、缺氧不缺激情”的石渠精神,带领全院干警在执行攻坚的战场、应急演练的沙场、调解纠纷的草场以及勇争一流的赛场,取得显著成绩,石渠县法院先后获得省州县集体表彰15次、个人表彰13人。

杨国龙积极响应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克服疾病困扰,坚持奋战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脱贫攻坚一线,2017年以来,召开脱贫攻坚相关会议106场次,研究制定帮扶规划6份,通过组织石渠法院干警及社会募捐,累计筹集善款10万余元,帮扶贫困户100余户。他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引领贫困户持续增收的有力抓手,因地制宜发展中藏药材种植,引进青藏固源科技生态有限公司,建成“青藏药谷”药材种植基地1万余亩,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510人就业,为瓦须乡脱贫攻坚构建了产业支撑,坚持以“造血扶贫”为抓手,帮助石渠县瓦须乡设立唐卡绘画技能培训点,41名贫困待业青年以唐卡绘画技能实现技能型就业,着力解决了建档立卡贫困青年“就业难”问题,354名贫困群众实现了致富奔康。

“我们要继承杨国龙未竟的事业,以‘缺氧考验斗志、敬业彰显忠诚’的石渠法院院训为方向,用更加努力、细致的工作赢得人民群众对于司法裁判的认可。”逝者如斯夫,生者长已矣。石渠县人民法院的同志们表示,杨国龙虽然在石渠县工作的时间并不长,但他却留下了热爱审判岗位、尊崇法官职业,坚守使命、敬业如初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挚爱和责任、光荣和奉献的花环掩映中,他与公平正义永世长存。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