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陈天康
(2019年9月30日)
回顾70年的风雨历程,在党中央和四川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历届州委、州政府带领全州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砥砺奋进、阔步前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治藏方略和省委战略部署,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州委“围绕一个目标、突出两个关键、抓好三件大事、补齐四大短板、夯实五大基础、实施六大战略”总体工作格局,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甘孜大地静悄悄地发生了根本性历史性的变化。
一、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新中国成立以来,甘孜州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截至2018年底,全州地区生产总值291.2亿元,是1950年建州以来0.34亿元的856倍,地区生产总值超10亿元以上的县(市)达到12个,其中康定市突破8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建州初期的66元,到2018年底达到24446元,是建州初期的370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30.03亿元,是1952年有数据统计以来0.02亿元的1501倍。三次产业结构由建州初期的88.2﹕5.9﹕5.9,调整为2018年的22.5﹕41.8﹕35.7。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36亿元,是建州初期的233倍。建州以来,累计完成投资4159.72亿元,建成了一大批重点工程、重点项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5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972元。
二、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公路交通、空中运输从无到有。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党中央和四川省委的亲切关怀下,甘孜交通建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投资过千亿元先后实施四轮交通建设大会战,实现县县通国道目标,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覆盖全州18个县、连接滇、青、藏的安全、快捷的公路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5万公里,比1952年增加了3.43万公里。2017年,雅康高速通车结束了甘孜藏区不通高速的历史;今年9月甘孜格萨尔机场的通航,我州成为全国唯一拥有3个海拔4000米以上支线机场的市(州);泸石高速开工建设,川藏铁路即将开工,甘孜的交通建设将开启新的篇章。
电网基础设施方面。实施新甘石电网联网、电力天路、川藏联网、电力送出工程、无电地区电力建设、中心村农网改造工程,进一步完善提升了我州电网网络骨架和供电能力。仅“十二五”期间电网建设投资210亿元,是前五年的4.4倍。建成500千伏输变电工程8个、220千伏输变电工程5个、110千伏输变电工程22个,全州18个县(市)、325个乡(镇)全部与国家电网相连,结束了孤网运行的历史,电力外送能力超过1000万千瓦。甘孜藏区实现了全州“一张网”,彻底结束“无电乡”历史,全州各族农牧民群众与全人民一道共享光明和温暖。
通信基础设施方面。甘孜州1999年开通移动电话,2001年开通互联网。2018年,全州18个县城已实现4G网络全覆盖,互联网普及率52.76%,行政村宽带通信覆盖率63.9%。随着通信基础设施迅猛发展,通讯方式日新月异,建成了容量大、层次高、技术先进、功能多样、覆盖全州、连接世界的信息通讯网和业务种类齐全、网点密布的公用通信网,“通讯基本靠吼”的历史已一去不复返。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力实施城乡提升战略,做强县城、做大乡镇、做美村寨,走出了一条具有甘孜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路子。2018年,全州镇化率达到31.66%;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到12.2平方米,城市道路长度446.9公里,建成区城市道路面积达到 326.23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6.46%;供水管道长度达 720.55公里,供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 19.78万立方米/日;“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基本建立;全州建成污水处理厂 17座,污水处理能力达到 1.9万立方米/日,为保障长江中下游饮水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水利基础设施方面。建成乡城玛依河、得荣白松茨巫、泸定顺河堰等一大批水利工程及渠系配套,是全省同期建设实施中型水利项目最多的市(州),共计达到了12个。大力实施节水灌溉工程,全州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1万亩。实施中小河流、大江大河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等,完成了全州18个县市城区堤防工程,全州城区堤防达491.6公里。大力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全州80.49万城乡群众喝上安全放心水。
三、发挥特色资源优势,产业富民实效凸显
全域旅游开启新格局。在全国率先提出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全州整体纳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围绕“三环一带两湿地”发展布局,精心打造4条最美景观大道、6条最美精品线路,聚力打响 “五张名片”。2017年,海螺沟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景区,5A景区实现零突破。截止2018年底,全州建成国家5A景区1个,4A景区12个,A级景区总量达到30个,全年接待游客2230万人次,跨越“两千万”台阶,综合收入222.5亿元,突破“两百亿”大关,各地游客浪潮式涌入、全域旅游井喷式发展,我州已经成为全国旅游热度最高、游客评价最好的全域旅游目的地之一。
工业经济迈上新台阶。依托丰富的生态能源资源和优势矿产资源,全力实施工业强州战略,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两江一河”干支流开发加快推进。截至目前,全州累计建成长河坝、猴子岩、黄金坪、泸定等大中型电站34座,装机规模达1216万千瓦;开工建设两河口、硬梁包、苏洼龙、叶巴滩、巴塘等干流大型电站等在建电站装机容量超过800万千瓦;开展前期装机容量约1000万千瓦。光伏开发有序推进,全州太阳能发电装机累计达36万千瓦。甲基卡锂辉矿国家整装勘查新探资源量48.4万吨。甘眉、成甘“飞地”园区为工业发展开拓了一片新天地。2018年全州工业企业达到55家,工业增加值达到121.78亿元,是1950的6000余倍。
特色产业展现新魅力。以乡村振兴为统领,千方百计育龙头、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促营销,全力推进“三个百公里农业产业带”和“两个百万亩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累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027个、建成特色农林产业基地186万亩、登记认证“三品一标”农特产品186个,实现蔬菜供港直销。2018年,全州实现农业增加值65.47亿元,是1950年的218倍。编制完成全省首个市(州)级中藏医药产业规划,生产制剂201.8吨。藏药三类新药“然降多吉”胶囊成功申报国药准字号。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文化产业取得长足进步,培育发展文化企业411户。
四、民生民本持续用力,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持续加力脱贫攻坚。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紧紧抓住国家“八七扶贫”攻坚,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重要机遇,制定17个扶贫专项方案,实施“五大扶贫”工程。泸定县在全州率先摘帽,并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摘帽工作先进县;康定、丹巴、九龙、乡城、稻城5个贫困县(市)在2018年成功摘帽。2019年底,剩余12县将全面“摘帽”,全面完成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
社会保障持续增强。社会保障从无到有、从城镇到农村、从职业人群到城乡居民,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2018年,全州“五险”参保人数181.56万人次,城乡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医疗保险实现异地就医即时结算,落实贫困患者医疗救助保障政策,救助27.9万人次,切实减轻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负担。实施富民安康工程,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和“帐篷新生活行动”,惠泽57301户牧民群众。改造城镇危旧房(棚户区)1978户、建成藏区新居(农村危房)21800户、改造农村土坯房2555户,公共租赁住房分配864套,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极大改善。新改建了一批福利院、敬老院、城乡日间照料中心,“三无”“五保”、孤儿自愿集中供养实现全覆盖。
就业创业成效明显。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大力实施就业创业促进工程,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就业总量持续扩大。在“三州”率先建立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通过城镇新增就业、转移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开发公益岗位等,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2018年,全社会就业人员达66.78万人。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教育事业长足进步。先后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十年行动计划”、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两免一补”、十五年免费教育等政策,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全州已初步构建起了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相对协调的,符合全州民族地区实际的布局基本合理、基础牢靠的民族教育体系。2010年全州实现“普九”目标,“普九”人口覆盖率为100%。截至2018年,全州拥有各类学校833所,专任教师1.36万人,在校学生达到 21.42万人,高考、中考录取率分别达94.58%、96.33%。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州仅有2个卫生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床位515张,卫生技术人员19人,缺医少药情况突出,人民健康水平低下。70年来,“健康甘孜”加快建设,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医疗设备逐年更新和增加,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医疗技术水平逐年提高,全州医疗卫生事业实现跨越发展,农牧民群众缺医少药、治病难的问题基本缓解,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截至2018年,全州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达到2777个,是1950年的1300多倍;病床床位5207张,是1950年10多倍;卫生技术人员9931人,是1950年的700多倍。
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始终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在发展中提升,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和弘扬藏民族文化,文化事业日益兴旺。先后建成州博物馆、体育馆、北门体育场等一批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基层文化服务。到2018年,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村有文化室、农家书屋、寺庙书屋、社区书屋实现全覆盖。“康定溜溜调”“甘孜踢踏”“川西藏族山歌”“真达锅庄”等入选国家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六、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建设,生态底色更加鲜明
甘孜州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屏障,生态是最大的资源、最大的财富。围绕创建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全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在全国率先编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实施《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大力推进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沙化治理、湿地修复等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从严落实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全面打响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开展“大规模绿化全川·甘孜行动”,持续推进“山植树、路种花、河变湖(湿地)”工程,全面落实河长制,完善州县乡村四级河长组织体系,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全州划定生态保护红线6.97万平方公里,实施草原禁牧4500万亩、草畜平衡奖励7963万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98.81万亩。环境空气质量、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100%优良,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大气质量总体保持在国家Ⅰ级标准,主要江河出境断面水质保持在国家Ⅱ级标准,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生态底色更加鲜明。
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动力活力不断增强
改革不断深入。坚持以创新引领、以改革破题、以开放聚力,坚决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加快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统筹城乡改革,破欲破而未破之题、办想办而难办之事。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
开放合作打开新局面。充分利用州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拓宽发展空间,不断加大开放力度,提高开放水平,坚持精准招商、精准对接、精准服务,开展“知名企业进甘孜”和“圣洁甘孜”走进深圳、走进广东、走进上海系列活动,外向型经济加速发展,招商引资规模不断扩大,与30余家世界500强、全国500强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仅2018年,全州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71.64亿元。
甘孜州70年的发展历程,是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全州各族人民团结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历程。进入新时代,甘孜人民满怀信心,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甘孜州经济社会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