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州内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州内新闻

第03版
理论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9年10月22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山深处的精彩蝶变
康定市三合乡二𨈓村脱贫攻坚走笔
2019-10-22
花椒树成为二𨈓村民的“致富树”。

◎陈斌 文/图

宽敞的水泥路,亮丽的房屋,优美的环境……近日,“践四力走基层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融媒采访团一行来到康定市三合乡二𨈓村时,看到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已是旧貌换新颜:新修的水泥路通到村里每户人家,村民们喝上了自来水,大棚蔬菜、花椒、核桃等特色产业发展也蒸蒸日上……这片沉寂又贫困的土地迎来了精彩蝶变。

近几年,在国家扶贫政策和康定市、三合乡党委政府的帮扶下,二𨈓村以脱贫攻坚工作为契机,加快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着力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改善人居环境,切实解决出行难题,帮助村民们拔“穷根”、摘“穷帽”,奋力与全国全省同步奔康。

基础设施渐完善

村民生活变了样

“党的政策好得很!这几年,村里是一天一小变,一月一大变!”说起村里的变化,康定市三合乡二𨈓村村民张俊林竖起粗糙的大拇指不住地点赞。

张俊林的家,就在半山腰的山坳里。站在他家院坝里,可以看见硬化水泥路如飞舞的彩带,从山脚缠绕到云雾缭绕的山巅。

“晴通雨阻,山路泥泞。”驻村第一书记潘高平,对几年前村里的道路状况这样描述。他介绍,由于山高坡陡,从山脚到山上的通村路全是黄泥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长期通而不畅,群众出行大多数依然选择走羊肠小道。为解决路的问题,潘高平和村里的党员干部们积极为村民们想办法,去上级部门争取资金,在2017年终于将通村水泥路修到了村民们的家门口。

“赶场上街,一天到黑;来回满背篼,跑得不歇脚。”谈到出行,张俊林讲述了他的亲身体会:以前村里人只有靠走路到乡上,单边最少需要4个多小时,回程时背上几十斤农资和生活日用品等,需要的时间更长。“每次天蒙蒙亮就出门,到太阳落山才能赶到家。”

自精准扶贫以来,康定市各级党委政府、帮扶单位把二𨈓村的道路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打通断头、扩宽路面、加固路基,硬化通村路,把水泥路通到了各村民小组和群众家门口。如今,像张俊林这样的村民,坐在家里就能买东西:走村串户的小贩上门卖,有车的年轻人帮忙带,打个电话送货上门来……

村村通水泥路不过是二𨈓村近年来公共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的一方面,对于常年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来说,另一个让他们欢喜的就是饮用水问题的解决。

“现在我们再也不用为用水发愁了,自来水接到了家家户户的门口。”谈及村里用上自来水的事,张俊林感触颇深,“你不生活在这里,不知道水对于我们村来说是多么重要!”

二𨈓村地形比较特殊,三面环山,村子处在海拔2300米的山腰里,夏天下雨就成涝,冬天结冰就没水,用水成了村民们的最大难题。

据张俊林介绍,以前没水时,他们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两公里外的山沟里挑水,不然一天都没水喝。到了冬天,他们只能凿冰取水。

为彻底解决村民用水难、吃水难题,三合乡党委政府、村两委和驻村干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获得了国家农村饮水解困工程项目的支持。2016年,当地投入资金13万元,聘请专家找水源,建起蓄水池,铺设自来水管道,将远在2公里以外的“狮子岩”水源接到了二𨈓村,基本解决了村民的用水需求。

“没办法,要想彻底解决村民用水问题,必须从外面引水进来。现在好了,最偏远的二𨈓村都有了自来水,村民们不再为饮用水发愁,农业灌溉也方便。随着自来水进入各家各户,村民家中开始用上了热水器、洗衣机等家电。”潘高平笑着说。

因地制宜育产业

村民脱贫有出路

通了水泥路,有了自来水,二𨈓村的特色产业也是从无到有,多点开花,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主引擎。

二𨈓村是典型的山区村,山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半亩。“由于山高路远,以前村民就窝在家里种点土豆、玉米维持生计,虽然能填饱肚子,但口袋都是空空的。大家都选择外出打零工来补贴家里的开销。”村民杨智强回忆说。

随着通村水泥路的开通,穷困了几辈人的二𨈓村民在国家扶贫政策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带动下开始思谋如何过上好日子。“只要路通了,做什么都有信心了。”杨智强说出了大多数村民的心声。他告诉记者,没通路以前,他家里就守着两亩山地。如今,他不仅种有花椒,还栽有核桃和乌梅,去年光这三项就收入了1万多元。

拔除穷根奔小康,离不开产业的保障。“要想脱穷帽、齐致富,靠山吃山才是路。”潘高平介绍,帮扶之初,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走家串户征求群众意愿,根据该村气候条件、山林资源丰富的实际,确立了“依托资源、靠山吃山,抓点示范、点面结合”的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花椒、核桃、乌梅等特色产业。

除了发展特色种植,二𨈓村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的帮扶下,牛羊养殖也渐成规模。“村里自然条件好,适合放养牛羊。以前路没通,我们种养的东西都卖不出去;现在我们合作社的牛羊是不愁卖,这不还没有年底就全部订完了,一年下来收入4万多元没问题。以前都是出去打工挣钱,现在是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杨智强乐呵呵地说。

“要想让贫困户真正脱贫,就必须培养贫困户的自我‘造血’能力。”三合乡党委书记刘浩翔曾多次在二𨈓村脱贫攻坚工作座谈会上这样说。近几年,三合乡党委政府带领二𨈓村两委积极谋划,主动出击,形成了符合该村村情发展的“1234”发展思路(“1”是建立一个贵琼文化刺绣工作室;“2”是着重发展两个养殖专合社;“3”是重点打造30亩蔬菜羊肚菌基地;“4”是抓好全村400亩土地,发展经济林),着力探索“专合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由支部引领,村民入股,成立𨈓山专业种植养殖合作社,高效利用政府产业发展扶持基金,增加群众收入;探索“村委+银行+专合社+贫困户”发展模式,为村里的贫困户贷款入股合作社,让农户每年可分得红利。着力发掘本土特色文化中的传统刺绣工艺,建立刺绣工作室,这既传承了本土技艺又解决了农村妇女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目标既定,思路已明,纲举目张。“接下来,我们在继续扩大特色种养规模的同时,也要利用好二𨈓村独特的自然优势,做好乡村旅游发展的规划,形成农旅融合发展的模式,让村子焕发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让村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刘浩翔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