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记者 马建华
新中国成立之初,落后的甘孜藏区道路交通一片空白,渡河靠牛皮船,出行靠骑马走路,千山万壑、江河湖泊,像一道道天堑,阻挡了各族群众交流交往。70年来,多彩甘孜正在精彩地书写着一部气势磅礴的交通建设传奇。在这部令人惊叹的“传奇”之中,甘孜州持续推进的交通先行战略,同声共调唱响了“再筑天路、畅通甘孜”的《同一首歌》。在四川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甘孜馆,一张张反映雅康高速、国省干道提档升级和机场的照片和专题片引人入胜,甘孜交通辉煌成就令人鼓舞,激动人心。
高原『天路』 誓变甘孜之『痛』为甘孜之『通』
1950年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进藏部队翻山越岭到达康定,由此拉开了修筑川藏公路的序幕。在建设中,滑坡、泥石流、高寒缺氧等时常威胁着工人们的安全。施工第一年,就有2000多人献出了生命,仅雀儿山一个山头就牺牲了300人。川藏公路修建的四年多时间里,3000多人牺牲在筑路途中。这支十多万人的筑路队伍,在世界屋脊上用鲜血和生命开掘出一条西藏与内地的“血脉通道”,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铸造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
“12月25日,康定各族各界3000余人,为庆祝祖国建设事业中又一伟大成就的康藏公路通车,在西康省康定第二小学广场隆重举行盛大集会。为了庆祝康藏公路通车,自25日到30日,康定将通过开展电影、川戏、京戏、歌舞等多样的文娱活动与黑板报、说书、金钱板及康定国道管理局组织的有关康藏公路的图片展览等形式,向市民广泛宣传康藏公路通车的重大意义。”1954年12月26日,创刊不久的康定藏族自治州机关报《康定报》报道了康藏公路通车的盛况。
“过去,我从家乡德格县玉隆骑马到康定去了两次,每次都要花22天时间,现在我坐上吉普车,只要两天就到了。……有了公路,各个地区的物资才能交流,经济才能繁荣,民族团结才能更加增强,我们地区的一切革命事业就会蓬勃地发展起来,将会使我们加速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1954年12月26日,原西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夏克刀登在《康定报》发表署名文章,表达康藏公路通车后的喜悦之情。
“车过二郎山,如闯鬼门关,侥幸不翻车,也要冻三天。”斯文刚曾经是货车司机,在川藏公路上奔波了几十年,忆及老川藏线,一段“顺口溜”脱口而出。“那时的二郎山路段全是碎石路,只有一辆车宽,每周单日进,双日出,翻越二郎山往往要等待好几天。”斯文刚说,在川藏线跑了几十年货车,老二郎山的盘山路给他留下了“最惨烈的回忆”。
“有一年冬天,我在二郎山上抛锚,刚好遇上大雪,快冷死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实在没办法,把两个备胎烧了才挨到天亮,真是捡了一条命哦。”想起往事,斯文刚感慨不已。
李洪云开过许多年的大货车,现在是一名汽车司机,曾经的川藏线坡陡弯急,乱石嶙峋,悬崖峭壁,不管是大雪封山,还是泥石流断道,他遇到过无数次,川藏线通车至今吞噬了多少人的性命,他无从知晓,但他亲眼目睹过车毁人亡的悲剧,看到过因大雪封山被堵在山上的旅客被冻得瑟瑟发抖,正是在“步步惊心”的行车环境中,他一次次闯过了“鬼门关”。
“山又高、雪又大、路又烂”,这是李洪云对二郎山老路的印象。他告诉记者,川藏线二郎山隧道建成后,将二郎山路段缩短了25公里,路况得到改善,避开了部分冰雪路段,大大提高了车辆的通过能力,确保了行车安全,成都到康定只要6个小时。
2001年12月,经过4年多的建设,长4.176公里的二郎山隧道建成通车,被甘孜藏区群众誉为“第二次解放”。当时,这是我国最长、埋藏最深、海拔最高、地应力最大、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的特长山岭公路隧道。2000年,二郎山隧道被《中国公路》杂志评选为二十世纪全国十大桥隧工程之一;2004年,获“第四届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和国家建筑优质工程“鲁班奖”。
“稳藏必先安康,安康必先通康。”进入21世纪后,在中央和省委的亲切关怀下,甘孜州倾力打响了交通大会战,通县油路、通村公路、国省干线提档升级,形成了互联互通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甘孜交通瓶颈进一步打开,百万甘孜儿女从此走上了幸福路。
2001年10月11日,甘孜州全面启动实施通县油路工程。历时两年零三个月,建成通县油路2534公里,全面提升了康定到全州各县城的通行条件。
从没有公路,到修通高原天路;从行路难,到“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60多年来,川藏公路从新生到不断升级完善,越来越开阔,越走越通畅,藏区人民小康社会的理想与现实,正随着“天路”的延伸逐渐交织、融合……60多年来,一代代交通人奋斗不息,现代交通运输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线到网,从单一公路交通方式到综合交通全面发展,发生了历史性的飞跃。
交通跨越 铁路公路机场铺筑兴康路
“我的客栈有8个房间,16个床位,是水桥村4户最早开办的民居接待之一,今年十一黄金周纯利润就挣了2万元。到目前,仅民居接待就收入了6万元。”10月18日,康定市瓦泽乡水桥村拉姆客栈的老板古让拉姆盘点黄金周收入,一脸喜悦。
成都来的吴国响告诉记者,他多次体验了水桥村的民居接待,这里不仅有看不够的风景,还有坨坨牦牛肉、酸奶等藏族特色美食,雅康高速全线通车后,从成都过来也就5个小时,是游客最佳体验游目的地。
经过无数交通人的汗水浇灌,高原交通终于灿如繁花一片。2016年以来,甘孜州委州政府实施交通先行战略,举全州之力,以《甘孜藏族自治州2016-2018公路交通建设推进方案》为抓手,开展交通建设大会战,共完成投资317.6亿元,提前半年完成三年规划投资的1.1倍。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孜交通建设不断刷出“新纪录”——
“西南第一长”雅康高速二郎山隧道贯通。雅康高速全线通车结束了甘孜“零高速”历史。
“世界第一高”雀儿山特长公路隧道建成通车,实现了天堑变通途的壮举。
甘孜格萨尔机场建成通航,成为全国唯一建有3座海拔4000米以上机场的地市州。
金秋的甘孜藏区正值旅游旺季,在车流如织的318国道旁,距大渡河水面239米高的泸定大渡河特大桥高高耸立,在湛蓝天空下显得尤为壮观。作为雅康高速的控制性工程,这座建设在高海拔、高地震烈度带、复杂风场及温度场环境下的“川藏第一桥”,已成为四川藏区“天路”的崭新符号。
上世纪90年代,从事商贸的扎西经常往返于康定和成都之间。扎西说,当时,康定到成都没有高速公路,“一大早就出发,到成都要走几天。”夏天山体易滑坡,冬日结冰难行。时隔多年,回忆起翻越二郎山的经历,扎西仍然心有余悸。
雅康高速公路全线桥隧比高达82%,总投资230亿元,是目前全省乃至全国桥隧比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高速公路之一。该项目创造了“六个第一”“七个首次”的奇迹,成为平原向高原跨越的“云端天路”。
“以前到成都要七八个小时,高速通车后,从家门口上高速,时间缩短了一半!”泸定县泸桥镇咱理村村民王春全说,雅康高速建成通车对村子意义非凡,“我们村子种植高原蔬菜,现在运到成都时间短了,更加新鲜,消费者更喜欢,我们的生意也更好了。”
56岁的得荣县交通运输局总工程师扎西洛布1979年参加工作,40年来都奋斗在交通战线:“得荣县是全省最后一个、全国倒数第二个通公路的县。那时的得荣没有一寸公路,全是山路,到州里开个会,要走几天,开一次会‘伤心’一次。”
如今的得荣全县境内已建公路总里程1518.2公里。9月26日,全长2298米的得荣一号隧道正式试通车。作为国道215线的重要隧道,它的通车标志着得荣县结束了不通国道的历史。
甘孜农牧民出行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还在持续增强,2019年,甘孜州深入实施交通先行战略,以建设川西北生态示范区交通枢纽为目标,以打通出州通道为关键,以构建联网路为支撑,以强化旅游环线为重点,以延伸客运线为补充,谋划推进高速公路“三横四纵”、国省干线“四横五纵”建设,构建进出顺畅、互联互通、铁(路)公(路)机(场)齐上、成环成网、安全便捷、服务完备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今年将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15.22亿元,其中高速公路10.6亿元、国省干线74.25亿元、铁路15亿元、农村公路及大中修项目15.37亿元,实现投资规模连续7年保持“百亿”以上。加快推进康定至新都桥高速公路康定过境段等17个续建项目建设。新开工建设泸定至石棉高速公路等7个项目。力争开工建设川藏铁路控制性工程。提档升级国省干线500公里,大中修路面240公里。
一项项“记录”的刷新,带来的不只是惊叹,还有实实在在的改变。随着交通项目建设持续深入推进,国省干线基本改造提升,路面舒适度、安全性大大提高,偏远的石渠、稻城等县到州府康定时间缩短三分之一左右,出行条件实现跨越发展。
农村公路 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
这两年,有许多归乡的甘孜人,看着修到家门口的通村路,无不感慨万千:曾几何时,农牧民群众的出行之路,在骡马的背上晃荡不安……如今,一条条翻山越岭的“银带”,带出了人们探寻世界的脚步,带出了深山里大自然的馈赠,带来了家家户户生活的蒸蒸日上。
9月26日,甘孜县甘孜镇居民扎西彭措上午10点半赶到甘孜格萨尔机场,准备乘11点20分的飞机到成都。“以往到成都要走国道317线转318线,有700多公里,坐车要10个小时;现在安逸了,坐飞机只要一个小时。这边打电话,那边做饭菜,下飞机打个车过去吃饭正合适。”
新龙县雄龙西乡哈米村村民呷绒泽仁说,6公里的山路,曾让哈米村人尝尽了苦头。以前村里没公路,通乡的也是一条机耕道,到县城要两个小时。因为路况不好,骑摩托稍不注意就滑到路边沟里了。现在通乡有沥青油路、通村有水泥硬化路,还有连户路到家门口,车跑起来又快又安全,到县城只要半小时时间,费用也只有原来三分之一。路好车多,全村202户就有30多辆小汽车、300多辆摩托车。”
泸定县兴隆镇和平村紧靠着景区牛背山,过去由于通村公路等级低,村民出行难、运输难。村里不通公路时,村民养的猪卖不出去,种的核桃、花椒也运不出去,村民赚不到钱,生活非常贫困。村党支部书记刘显虎深有感触地说:“通道不便捷,本地资源再丰富也是白搭。”
“我们最初的梦想,就是把从镇上到村上的“骡马大道”弄通畅,没想到我前两年就看见黑油油的硬化路修到了家门口。”71岁的李明孝感叹,村里的骡马从运输的“主力军”逐渐“失业”……
“通过交通攻坚,2015年以后,我们通村公路实现了硬化,和平村一下就成为万元村,不少村民购买了小汽车。”刘显虎说,以前3米宽的羊肠小道,如今已改扩建成6米宽的水泥路。
仅2018年,甘孜州就建成通乡油路226.8公里,完成年度目标任务200公里的113.4%;累计建成通村硬化路6100公里,完成年度目标任务6000公里的101.6%,基本实现“两个百分之百”目标。全州5个脱贫退出县(市)交通扶贫建设任务和463个脱贫退出村通硬化路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甘孜县率先成为全省民族地区唯一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自2015年以来,甘孜州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243亿元,超规划投资78亿元;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2.9万公里、总里程位居全省第一位,农牧民群众“出行难”得到根本解决,获得感和幸福感跃然提升。
甘孜州立足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从群众最迫切、最紧急的交通需要入手,开展农村公路整治工作,2019年,整治10个县通村硬化路200公里,实施3个县危桥整治200延米,完成投资4500万元;实施7个县通村公路安保工程300公里,完成投资2000万元;加快推进具备条件建制村通客车工作,新增17个县(市)120个建制村通农村客运,为群众出行提供便利。同时在10月份前全面完成交通扶贫项目,为藏区群众脱贫增收插上腾飞的翅膀。
路通了,游客来了,村民笑了。2018年,甘孜州全年接待游客2230万人次、首次跨越“两千万”台阶,综合收入222.5亿元、首次突破“两百亿”大关,各地游客浪潮式涌入,全域旅游井喷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