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报记者 刘小兵 甘孜,意为洁白美丽的地方,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地区级少数民族自治州。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藏、汉、彝、回、羌等20多个民族,各族群众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民族团结和谐乐章—— 1935年5月,泸定各族群众拆门板和床板,帮助中国工农红军成功飞夺泸定桥,打通了北上抗日的通道;1950年,全州各族群众无偿用牦牛和马匹帮助十八军运输物资,为和平解放西藏作出应有贡献; 2014年5月,州委正式提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2018年6月,我州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工作通过省级考核初评;今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的其美多吉颁发奖章和证书,令甘孜各族儿女倍受鼓舞…… 一个个时间轴彰显着甘孜各族儿女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优良传统,也记录着全州各族干群巩固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的铿锵步伐。 我州历届党委、政府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作为重要使命。2014年以来,我州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奋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不断创新民族工作的方法和途径,不断推陈出新、完善机制,民族团结之花越开越美丽。 坚持高位推动 凝聚最强合力 今年7月24日,全州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表扬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推进会在康定召开,州委书记刘成鸣在会上讲话;10月21日,州委副书记、州长肖友才主持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迎检工作……这些年,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一直是我州高位推动的重要工作。 2014年5月26日,我州召开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活动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抠响了“发令枪”。随后,我州成立了由州委书记、州长任双组长,州四大班子主要领导任副组长,州级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创建领导小组,各县(市)、各部门也及时设立了专门的创建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将创建工作纳入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出台了《关于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活动的意见》《甘孜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实施方案》《甘孜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宣传教育工作方案》等指导性文件。 州委、县(市)委常委会(或政府常务会)每年至少专题研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1次,各部门党组(党委)每年至少专题研究本部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2次;同时,按照每年州级100万元、县级50 万元、示范乡(镇)1 万元、示范村(社区)0.4万元的标准,设立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专项经费。为进一步压实创建工作责任,我州把创建工作纳入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和州级各部门年度目标考核,严格实施“三督一办”(定期对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法规情况、创建工作是否纳入目标绩效考核、创建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处理创建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三听一查”(定期听部署、听问题、听典型、查进度)“三督三察”(民主法制监督、干部群众监督、媒体社会监督,把监督结果作为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综合考核评价内容,作为干部提拔任用重要依据,作为绩效考核内容)制度。 2016年8月1日,《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颁布实施,我州成为四川省首个将民族团结工作付诸立法实践的市(州);《条例》将每年9月16日确定为甘孜州民族团结进步节,进一步增强了创建工作的社会基础。2017年8月,州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要不断巩固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2018年8月,州委作出“三创联动”战略部署,把统筹推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作为我州融入全省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战略途径。 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多项制度的强力支撑,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凝聚了最强合力。几年来,我州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呈现出民族团结和谐、经济跨越发展、民生不断改善、干部群众奋发有为的良好局面。 着眼高质发展 夯实团结基础 我州九龙县踏卡乡耳朵村生活着彝、汉、藏、回等多个民族。该村不同民族之间曾经互不通婚,甚至为了争夺匮乏的生产、生活资源互相敌视,因为民族问题引发的邻里纠纷和群体事件在过去也时有发生。如今,该村有三分之一的家庭都包含不同民族的家庭成员,各民族群众亲如一家。关于耳朵村民族关系的变化,该村村委会主任邱长青告诉记者:“根本原因是社会在不断发展,各族群众都过上了幸福生活”。 邱长青的话一针见血,耳朵村在我州也并非个例。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我州坚持“围绕发展抓创建,抓好创建促发展”,着眼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扶贫攻坚、依法治州、产业富民、交通先行、城乡提升、生态文明“六大战略”,有力夯实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础。 在扶贫攻坚方面,全州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3.17%下降到2018年底的3.52%,6个贫困县(市)已顺利摘帽,剩余12个贫困县均计划在今年摘帽。依法治州方面,建立了常态化治理州、片区、县(市)、乡镇“四级体系”,连续实现了“五个零发生”目标。产业富民方面,全域旅游、优势矿产、清洁能源、中藏医药、民族文化、生态农牧等产业竞相发展,形成了因地制宜、互相补充的产业发展布局。交通先行方面, (紧转第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