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特别策划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特别策划

第03版
特别策划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9年11月8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兵“不老”
2019-11-08
本报记者在新龙县『走基层』。
本报记者在巴塘县『走基层』。
本报记者指导村民下载康巴传媒APP。
本报记者在州运会现场采访。

◎甘孜日报记者 宋志勇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人生的第53个春秋。每当夜深人静时,忆起自己走过的新闻路,总是感慨万千,终身难忘。这其中既有艰辛,也有喜悦;既有收获,更多的还有责任和使命。

作为一名新闻人,报社是我工作的第一站,既是我人生的起点,也是我成长的落脚点。还记得那是一次大动“筋骨”的改革,在报社领导及同事们的鼓励和支持下,2008年10月,我从一名新闻人成为了一名新闻记者。从此,便开启了我的记者生涯。

为了梦想而执着

从1983年参加工作至今,我就没有离开过甘孜日报社,不管是在工会、办公室、总编室、电台工作,还是后来成为一名记者,所有的工作都是在为《甘孜日报》藏汉文报服务。特别是11年前成为一名一线记者后,我才知道新闻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值得庆幸的是,有报社领导的耐心指导,有同事们的大力帮助,才让我放下了思想包袱,在记者岗位上一路向前。

“都42岁了,当记者很辛苦,图个啥?”11年前,熟悉我的朋友都这么问。“不图啥,能在记者岗位锻造磨炼,成为有梦想的人、有用的人,我就心满意足了。”刚开始接触新闻采访报道,心理还发怵,特别是要完成通讯类体裁作品时,心里更是一点底都没有,好在有同志带、有同事修正。在记者中心主任、主编、编辑等老师的耐心辅导和自身努力下,通过向前辈们学、向老师们学,自己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于是,也逐渐开始承担重大会议消息、通讯以及各县(市)、州级各部门的采访任务,并积极参与走基层活动。期间,每天的紧张工作就如同一道道号令,一次次召唤我要努力工作,完成采访任务,提示我不能有丝毫松懈,要用自己手中的笔,“讲好甘孜故事,传递好甘孜声音。”

有耕耘就有收获

11载记者生涯,改变的不仅仅是人生路;11载从业历程,让我从一名记者“新兵”成了一名“老兵”。在从业前,自己曾经内向、腼腆,但经过11年的磨练,如今,在众目暌暌下,面对各行各业、各级领导亦敢慷慨陈词、大胆提问。是职业的角色推动我走出性格的弱点,练就了从容应对的本领。如果要总结,这就是我记者生涯收获的最大财富。

一份耕耘就会有一份收获,11年的历练与积累,期间与同事陈建兵、张兵合作采写的消息《康定500余名农牧区老人喜领养老保险》,荣获2009年度中国新闻奖四川推评好作品三等奖;与东风、秦松、明玛邓珠合作采写的通讯《阿茹的心愿——木雅藏戏待重振》和《走进沙冲》分别荣获第26届(2011年度)中国地市报新闻奖评选二等奖和2011年度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报纸好新闻评选三等奖。自己撰写的消息《羊肚菌人工栽培在我州取得成功》和《贡嘎山下160名贫困学生上学不再难》分别在第28届(2013年度)中国地市报新闻奖和第26届(2013年度)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报纸好新闻评选中荣获三等奖;《毕世祥先进事迹系列报道》在四川新闻奖(2014年度)评选中获系列(连续、组合)类二等奖;《眼球效益≠经济效益》《货运索道凌空架 建设物资飞工地》和《耄耋老人终圆入党夙愿》分别荣获2014年度中国城市党报新闻奖二等奖和三等奖。这一项项奖项,是对我11年记者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选择记者路的激励。

学无止境写新篇

如果要问,在11年的记者生涯中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学习。学习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会使人进步。还记得与全州劳动模范、“拼命三郎”袁飞老师的那段经历。那是2014年,我俩参加第十届中国深圳文博会报道期间,袁飞老师做了一系列很好的策划。在完成采访的过程中,他不仅要完成策划,还要对稿件和图片质量进行把关。我俩白天采访,深夜加班加点写稿,圆满完成了本次采访任务。正是这次采访,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为我独自采访奠定了坚实基础。2018年和2019年,我两次参加省“两会”州政协代表团的采访报道,较好地完成了采访报道任务,并得到了州政协领导的肯定。

新闻永远在路上。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就是要多深入基层,让自己的脚上多沾点泥土;要多学习新闻业务,让自己永远站在新闻事业的前沿;要眼睛向下,多关注百姓的冷暖;要多写多练,用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去记录这个伟大的时代。

我是一名新闻老兵,但老兵“不老”,因为在这条新闻路上,我会继续走下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