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州内新闻

第03版
综合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9年11月14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天河畔 石渠牦牛生态路
2019-11-14

(上接第一版)

尼克月哈是来到川西北扎溪卡大草原扎根的第一个彝族汉子。他拍着公秋迟里的肩膀感慨万千:“高原上植被恢复难上加难,首先要灭鼠,老鼠在地下打洞把草根都破坏了。我们走生态灭鼠,一是架设鹰巢,二是疯狂种草,因为草进鼠退,草原好了老鼠自己就跑了,相反草原越退化,鼠害越猖獗。”

试种了很多牧草,尼克月哈发现东北燕麦、垂穗披碱草、老芒麦等混播效果最好:一年生的东北燕麦根系当年可以保护多年生牧草,次年堆肥可以保暖。几年玩命下来,罗林、尼克月哈成了面色黝黑的草地汉子,黑土滩由板结荒漠变成了可适度放牧的金色草场。

藏区百姓被激励起来,按照实际种草灭鼠,围栏管理,禁牧、休牧、轮牧等执行情况综合评定各户得分,关联草补等奖励性资金的发放。公秋迟里主动把牦牛数目降到180头左右,把卖牛的数百万元投入到冬季圈舍的修建,小牛母牛放置在最里面,大牛在外,便于取暖和清洁卫生,为标准化养殖做准备。看着草地一天天恢复,他憧憬着未来牧业的持续发展。

“有的家里牛多,有的草场大。我想组织大家建合作社,带动乡亲们合理放牧,积极种草,集体富裕。”公秋迟里说。

“除了出栏肉牛,一头母牛每天可以挤3斤奶。”尼克月哈补充说,“石渠酸奶做了质量认证,已经打响了名气,加上酥油、奶渣、民族手工艺等,全县已经有134个产业合作社,综合发展可期。”2014年至2018年,当地共实施退牧还草共计200万亩,草地得到了休养生息,为牧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牢根基。

扎溪卡草原上流淌着的金色阳光,正把藏家产业致富的梦想照进现实。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