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五版)其美多吉确认一辈子只干跑邮车、送邮件、传递党中央声音这一件事,妻子曲西确认左手肌腱断裂几无复原概率的丈夫一定能重返雪线邮路。 他们有勇气,也通过一次次的直面、克服、坚守、陪伴凝结成自己的底气,专注于他们发自内心的那份热爱和那份选择。 我想,曾经习惯“被”拉到写作边缘的自己,今后会有意识地疏离只关注进度、结果、目标的麻木迟钝,沉心感受无论是采访或是书写本身的过程,好比游泳时专注于身体在水下微妙的感觉,肌肉记忆唤起的纯粹感知。 很长时间,不能沉心感受事物,是我所做所言无法精进的最大障碍。既然有机缘发现,剩下的就是带着勇气和底气去解决,去义无反顾地沉浸其中。 另一不曾料及的收获是——渐渐明白人生不是只有短期竞赛,更是一次长长的旅途。过往,我常常忽略了杵在自己面前的一位位活生生的对象,也因此错过了一件件有待挖掘的故事,一个个戳中人心的闪光点。其间,当然不乏劣迹斑斑的“反面教材”,说与人知,也是警醒。 譬如,城镇怎样肥大了,乡村怎样凋敝了;汉子咋就懦弱了,姑娘咋就强狠了;经年驻雪的大山怎么融化了,常年干涸的小溪怎么漫水了。 可对我来说,从小到大的惯性思维,做什么都像应试备考,从预习、学习、复习,喜欢完成一项就给自己打个勾:你看,又习得了一项新技能! 但能否傍身,还真没思考。这和现如今的碎片化阅读异曲同工,都图快——热衷快速站上山头,不适应长久地在山路上摸索。所以一篇篇短小的消息简讯,哪怕一篇篇稍长的通讯侧记,都还能较为容易地胜任。 但遇着卷帙浩繁的阅读和长篇累牍的书写,直叫自己傻眼。所幸,遇到了平凡的邮车“老司机”其美多吉大叔。他在更高辽的雪线征途上,在更长久的邮路人生里,提供了一种非凡的可能性,那是对一件事极致的敏感和热望。 翻过千山万水,阅尽朝露晨曦,少年转眼白头,极高海拔极险路段,他总是一山一谷地跋涉,行程140多万公里。从不在意山头打卡,从不介意寂寞长路,一颗赤子心只牵挂着“万里传邮,信达天下”。 吊诡的是,在人生的诸多领域,以快速登高的心态都不如起伏交织的心态带来真正的成就或意义。 所以,从没像此时此刻这样珍重自己所选择的事业,自己所扮演的写作者角色。因为,在不断的书写境遇中,我竟幡然发觉,写作大约是称得上“寻找”最省力的途径了,甭管我们90一代的“寻找”清单里有些什么:自我、自由、爱还是信仰,亦或是文明的演变和宇宙的真相。 掰扯了这么多,总归是想与“自我表达”有些交情,哪怕是怀疑的时代,哪怕是寻找的心情沉重,哪怕是“草原大得孤独,白云美得忧愁”,哪怕是“不知道有没有碰到最好的马”,哪怕是“还没有走遍草原”。 我都想要——做一个有温度的书写者。 我都会要——和写作这个朋友一直做伴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