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茈 客家人过春节,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十二月二十四日入年界至除夕为准备阶段;正月初一至初五为过年阶段;年初六至元宵节为余兴阶段。我现在要说的是余兴阶段的元宵节。 元宵节“抢灯酒”这风俗自有宗祠开始就有,意思和“吊灯”“赏灯”是相似的。大凡生了男孩的人家,都高兴凑钱购买花灯挂在祠堂里,以示“添丁”。从大年二十五开始在祠堂牌位前摆一个小碗,倒些茶油,放上灯芯,点灯。“点灯”谐音“添丁”。在一年里第一个出生的男孩叫“头灯”,排在第一个位置,按照出生日期顺序排列。每天早晚各来一次祠堂烧香发烛,点灯添油换灯芯,一直到正月十三日,这是吊灯的日子。这一天,添丁了的人家都设宴招待亲朋,喜气洋洋,其乐融融。 据说我们“蝉蜍塘”的人是“犬形”的,属狗,狗是要从“狗堆”里抢吃的,抢得越多福气越多,而最有福的人就是添丁的人。于是每年正月十三由前一年生了儿子的家庭俗称“灯酒公”凑钱买菜买酒,从傍晚开始,“灯酒公”就手忙脚乱杀鸡宰猪肉切酸菜煮黄豆……到晚上8点钟就开始在祠堂“零售”,说是零售,也是相当于“送”,用很少的钱就可以买一大袋,于是父老乡亲年复一年排着队,争先恐后地挤在最前面准备“抢灯酒”。老人说越多人抢说明越兴旺,最好抢得摔破碗打烂酒瓶……这个要买酸菜,那个要买黄豆,这个2毛白酒,那个5毛猪肉……有的人抢得多,有的人抢得少,有的甚至什么都没抢到。次日早上乡亲们见面寒暄,“昨天祠堂抢灯酒,抢到什么了?””我有很多酸菜黄豆,分些给你啊。”“我这里也有酒,也分些给你。”老人说:福分福分,是要分的,大家一起和乐融融,都美好才是真正的有福。我非常喜欢这样的解读,有很深的仁慈和厚道的情怀,想起这样的话,内心总是觉得温情脉脉。正如书上所说的,“我们要修的,是一颗真正舍得而慈悲的心。” 鱼塘上方的烟花和着锣鼓声,让这个小村庄变得热闹非常。记得每年灯酒公凑的钱会抽出一部分买烟花,给村里的小孩抢。小时候,我曾站在这里看着大大小小的男孩女孩哄抢,不敢上前。分发烟花的大伯看见我,送了一根给我。其他小孩子闹着说不公平,大伯说再闹大家都不给。当时我没有放,而是开心带回家,告诉母亲,有个大伯送我一根烟花。 今年元宵,当我再一次走进祠堂,那些毛币不见了,都是十块菜十块酒……挤在最前面的永远是半大不小的孩子,像猴儿一般爬在门槛上。有的小孩不够高,就坐在大小孩的肩膀上,门口有抢到了准备回家的人,也有人刚刚进来。断断续续人来人往,好多人……“别乱,别乱,等一下”吵闹声中夹杂着“灯酒公”的声音。突然看见当年那个大伯提着酒瓶、袋子在排队。心里充满欢喜,拍了拍他的肩膀,“大伯,抢多点,分点给我”。他回过头,嘴巴张得老大,很惊讶,“哎呀,千金你怎么来了?做小孩的时候不敢抢,长大了还不敢抢啊?现在是大人了,要勇敢了……”“是啊,不敢抢,所以没福气了。”“不怕不怕,大伯分给你。”……我感动得就要哭出来,很长很长的时间过去了,一切似乎都没有变,还是原来的样子,恍惚间有种昨日重现的感觉。 正月十八我又跟着母亲回祠堂圆灯。圆灯其实就是化灯,也有地方称暖灯。将挂在祠堂上的花灯拆开烧,烧之前大人小孩一整哄抢。记忆中的这一天,我是一定会来“抢公鸡”的,“公鸡”是花灯上的漂亮图案,谁抢到了可以在小伙伴面前炫耀一个月。每个人都要抢点什么回家,把吉祥如意带回家,把美好祝福带回家。母亲最后拿了个红色纸条用利是封包好,回到老房子,放进她房间的抽屉。这一天祠堂会设宴,所有“灯酒公”的家庭要聚在一起热闹庆祝。我牵着母亲的手,走在曾经的乡间小路上,似乎听见有人对我说,福分福分,是要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