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3月4日第五版) 地广人稀不等于位置不重要,气候恶劣不等于没有知名度。 炉霍县一条如玉带的河流——鲜水河穿境而过,流出了康北著名的粮仓。这里地处远古民族迁徙古道要衢,以石棺为代表的远古文明遗存十分丰富,在川滇西部高原民族考古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县内仅上百座的巨大石棺遗址就有6处,沿达曲河、泥曲河、鲜水河西岸台地均有零星分布,是名符其实的石棺王国。这里也是格萨尔王的故乡,有格萨尔王征战的战场,曾叫霍尔章谷,古称“霍尔拉鄂”,历史上是著名的茶马古道必经重镇,素有中国青藏高原生态茶都的美誉。但藏茶(俄色茶)的产量和销量徘徊不前,其原因之一是电力设施发展的落后严重制约了炉霍县经济的发展。 电力人担当起为国分忧、扶贫助困的社会责任。随着炉霍110千伏变电站的建成投运,炉霍电网结束了长达数年的孤网运行状态。 红色的门柱、透亮的窗户、红色的牌匾、金黄的店名……这些元素组成了雪域俄色茶专卖店外观形象。按照统一标准装饰的专卖店展现在上海、昆明、成都、丽江、康定繁华的大街上,很是招人眼球。 雪域俄色茶是炉霍独有的茶叶,是生长在海拔3000至5000米的野生俄色树的叶和芽,经过精制的茶饮品,具有非常高的药用价值,对预防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具有非常好的效果。雪域俄色茶产业不但具备了炉霍县的地方特色和优势,作为乔木类还具备优化环境、防灾减灾的能力,因此做大做强该产业是州、县政府引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必然选择。 炉霍雪域俄色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一家从事藏茶种苗培育、开发、加工生产的企业,对炉霍电力的变化深有感触。以前在还没有联网的时候,一到冬季河流结冰,断电停水成为家常便饭,所有机器运转不起,这对于藏茶种苗培育、加工生产带来不小的影响;即使在夏季,由于电压不稳,也会给加工生产带来困扰。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县城农网改造后,茶叶产品的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产量也得到了飞跃式的增长,仅2016年,产量较上年增长50%。 古往今来,汉茶销藏区。 而今在炉霍,藏茶销汉地。 藏茶即雪域俄色茶,大量走向内地市场,这在藏区是前所未有的新鲜事。 助力百姓走富路又是炉霍电力扶贫的一项杰作。 “电通了!通了!” 这一句句欢呼声包含了炉霍县卡娘乡村民的多少期盼。 卡娘乡地处高山之中,气候环境恶劣,地广人稀且交通极为不便,这是卡娘乡贫困落后的原因之一。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卡娘乡獐子菌、羊肚菌、蘑菇菌等菌类产品丰富的优势。乡里决定“发展特色产业,解决群众就业,带动百姓增收”,着手修建菌类加工厂。 加工厂的修建和机器的运行,充足稳定的电力供应是基础保障。但卡娘乡现有的供电线路无法满足工厂的正常运转。面对卡娘乡农牧民热切期盼的眼神,炉霍县供电公司决定出资32万元,义务为卡娘菌类加工厂架设电力线路。 卡娘乡距离县城30多公里,架设线路要穿过高海拔地区,施工条件非常艰苦。再加上卡娘乡用户分散,菌类加工厂距离农牧民的居住地较远,交通不便,给架设电力线路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为了保证工程进度,电力人起早贪黑,刮风下雨都不停工。 2016年7月14日,工程全面完工。通电时,乡里的农牧民都来参观,还有藏胞转动着手中的转经筒为之祈祷。这天,与乡所在地不远的一座庙宇奏响一曲梵音,一位僧人站在释迦牟尼的塑像前,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嗡吗呢吧咪哞。”祈求大慈大悲的菩萨保佑:电好!厂兴!民富!加工厂投产了,老人们自发来到白塔前,围塔转经祈福。祈福声和鲜水河的流水一起流淌,充满了追求、理想,充满了希翼、力量,充满了千万个故事、千万个梦想! “这个加工厂预计年产量为五吨左右,全年利润约为20万至40万元,全乡人均增收9000元左右。”卡娘乡乡长许刚喜悦地说,“未来我们还会陆续开办生态养殖场、蔬菜种植大棚、药材养殖培育等扶贫项目,这些都离不开电力公司的支持和帮助。”这真是: 昔有东坡诗扶贫 今有康巴电肋力 流光溢彩谱华章 共享繁荣志不移 7、时代的呼唤 公司网站艺苑栏目里,一首由电力员工写的诗被员工们称道: 有一条路绵延千里 延伸向前 每一步都是爱的呼唤 连着家园 穿越草原雪山 那条路 是古海的巨浪 在圣地高原传说歌唱 那条路 通往理想国 连着人间天堂 朝圣的路上 飘着阿妈祈祷的经幡 仰望高原 总有千年雪山 万年高天 …… 为何此诗受到员工称赞?它用诗化的语言,道出了电力扶贫的朴素情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力人到基层开展电力扶贫,也是去“朝圣”,也是放飞理想的“经幡”。 行文至此,十多年前的一次得荣之行从脑子里跳了出来。那天,太阳刺目地照耀着高原,蓝天辽阔,高原壮美,四野苍凉,弥漫着宁静的原始气息。脚下的小路蜿蜒曲折,引导着我们的车向山顶爬去。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