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康巴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州内新闻

第03版
综合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0年3月6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甲美园长和她的 丹巴啦啦调
《七步洗手曲》
2020-03-06
图为甲美园长与老师孩子们在一起。摄于2019年
图为甲美园长在校门口接送幼儿们。摄于2019年

◎丹巴县融媒体中心 杨全富 陈红英 文/图

近日,一篇发自丹巴县章谷镇幼儿园的微信信件在微信群里被广泛传播,这封信里说:“亲爱的宝贝们:无论你身在何方,希望你‘宅家’并快乐着……等到春暖花开之时,等到爸爸妈妈告诉你们,我们已经打败了恶魔的时候,老师,等着你们平安归来。最后把一首由丹巴啦啦调改编的《七步洗手曲》送给你们,宝贝们一定要学会哦,每次洗手时不要忘记按照《七步洗手曲》的步骤进行。祝所有的宝贝和你的家人们健康快乐!愿人类远离病毒。”这封信件的落款是:园长妈妈,2020年2月4日。

信件中提及的那一段《七步洗手曲》在丹巴县被人们广泛传唱。为了解《七步洗手曲》背后的故事,我们来到了丹巴县章谷镇幼儿园,见到了“园长妈妈”——《七步洗手曲》的作者甲美。

一曲防疫啦啦调

春节时,甲美园长从电视上知道了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爆发。这疫情就像一把尖刀刺痛了甲美,因为全园270名孩子分散在各地,有些孩子还是武汉人。而且章谷镇幼儿园从开园到现在,其间有许多家长自发为学校服务,家长们的身体健康也让她牵挂。为此,在她心底就有了给孩子们写一封信的念头。

于是,她写了这一封信,在信中她表达了自己对孩子们的关切之情,并将《七步洗手法》的曲子和调式也粘贴其中,要求每一位班主任将此信件发送到家长们的手机中,于是有了本文开篇提到的那封微信信件。在后来的几天时间里,甲美园长收到了许多家长发来的微信,在信中表达了他们对章谷镇幼儿园的感谢之情。

有的家长说,孩子们在家中当起了小老师,对家人们非常严厉。孩子们要求自己的爸爸妈妈饭前便后必须洗手,而且还要一边唱《七步洗手曲》,一边洗手。有的家长说,感谢园长妈妈对我们的关心,你们学校的《七步洗手曲》为全家防疫工作作出了贡献。还有的家长说,章谷镇幼儿园的特色作法让孩子们都能健康成长,孩子们影响着我们,甚至于辐射到了社会之中,真正起到了小手拉大手的作用……

孩子们也用画画、拍一段短视频的方式表达了对园长妈妈的爱和对全国人民的关爱之情。在收到孩子们的回信后,甲美园长再次用微信的形式向孩子们回了信。在信中,她写到:“亲爱的宝贝们,在打败‘冠状病毒’的这场战役中,你们都履行着自己的承诺,在家保护自己,不出门,不添乱;同时你们还承担着小主人、小英雄的责任,带动着家人一起做好防疫措施。更为珍贵的是,你们用手工、画作以及真心来隔空示爱——中国加油,武汉加油,甘孜加油,道孚加油。你们的爱,他们一定都收到了。谢谢你们的回信。园长妈妈,2020年2月13日。”

在章谷镇幼儿园二楼过道口,墙面上张贴着关于嘉绒文化的图片。在墙壁正中央,标有丹巴啦啦调的曲调符号。甲美园长告诉我们,丹巴的歌舞文化是一大亮点,然而这些文化正濒临失传的危险。为此,她收集了多首丹巴啦啦调,再结合县内文化人士编撰的啦啦调,将这些歌曲降调处理后,形成一曲曲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啦啦调。其中《七步洗手曲》及《拍手安全歌》就是借鉴了啦啦调式,即兴创编的一首歌曲。

当问及创编这首歌曲的背景时,甲美园长告诉我们,《七步洗手法》能帮助孩子们清洁自己的手,清除手部污物和细菌,预防接触感染,减少传染病的传播。甲美还提到,原来在教孩子们正确的洗手方法时,教师们根据《七步洗手法》的内容不停反复讲演,幼儿们常常是记住了上一个动作后,又忘了下一个动作。教师们异常苦恼。没想到,这样一件让人头疼的事却在一位家长的建议下,迎刃而解。在一次家长会上,一位家长说,如果能将《七步洗手法》改编成一首歌曲,再去教孩子们,效果一定会更好。听到这里,甲美园长决定要为这段文字谱上曲调。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她一直思考着怎样为七步洗手法谱曲的事。一日,在街上行走时,从音像店里传来一曲丹巴啦啦调,优美的旋律在耳边萦绕。忽然间,她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似的,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快步走进音响店里,购买了一盘光碟。回到家后,她将这段曲子不断播放,再与七步洗手法的歌词融合起来,这首歌曲在脑海里基本成型。第二日,她与杨莉副园长再次商讨这首歌曲的曲调。杨莉副园长从专业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再次确认。她说,曲调与歌词完美融合在了一起,只是其调式有点高,应该降调处理。于是将原先的B大调改成了C大调。第二日,她们就尝试在大班中开始教学。

甲美告诉我们:“这首歌曲的创编其实还是以传承嘉绒文化为主线,从教唱到教会,总共才只用了三课时,反响很好,孩子们乐意接受。现在娃娃们不需要老师的强调,一边唱着这首啦啦调,一边正确地洗手。”

一份传承文化的责任心

“园长妈妈”甲美,1992年毕业于成都幼儿师范学校。同年,她被分配到丹巴县幼儿园工作至2015年,其间担任班主任、教务主任、副园长等职。2015年,由于工作需要,她被调往刚建成的丹巴县章谷镇幼儿园,担任园长一职至今。

丹巴县章谷镇幼儿园是一所半托形式的幼儿园,主要招收章谷镇户籍的幼儿,也兼招全县各乡镇的幼儿,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甲美园长告诉们,现在的章谷镇幼儿园,正式在编教师十七名,保育员及一村一幼教师7人,炊事员4人。幼儿270人,其中小班班级3个,中班班级3个,大班班级2个。

丹巴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因此具有极其鲜明的地域文化。作为一名从事基础教育的幼教工作者,甲美深知自己有义务担负起传承文化的责任。基于这种认识,甲美园长在校园内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传承工作。

章谷镇幼儿园开办之初,学校里的专业教室以及文化体验类设施的打造几乎为零,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因此在接到任命书后,甲美压力很大,常常夜不能寐。在暑假里,她就与杨莉副园长一起,为幼儿园能顺利开学作了大量的工作。

在学校文化的打造方面,甲美园长和杨莉副园长来到成都,虚心向兄弟园校的教师们请教,并将其记录下来。通过一段时间的走访,她们对校园文化的打造了然于胸。与此同时,她们又在微信群里发出求助消息,没想到,才几日功夫,社会各界的力量便汇集起来。其中就有许多准备到此就读的孩子的家长,他们有的帮助绘制图案,有的帮助购买物资,有的无偿捐献所需要的木料等。在开学之前,一所完全按照自己构想的充满文化气息的学校出现在了她们的面前。

后来,在学校开展各项活动中,家长们自愿担任起志愿者的角色,帮助老师们让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感动之余,甲美园长暗下决心,一定要将这所幼儿园打造成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让孩子快乐成长的学校。

走进章谷镇幼儿园的大门,具有浓郁嘉绒藏族特色的风气扑面而来。在一条长约五米的廊道两旁,吸音板上缀满了孩子们的作品。在手工制作的嘉绒民族服饰展台前,鲜艳的颜色再搭配上孩子们的想象力,使得嘉绒服饰更有了生命力。在学生的绘画作品中,一座座古碉傲然挺立。在古碉下,男女老少手牵着手,跳起了吉祥的锅庄舞。

在学校开展活动的宣传栏里,张贴着一张张具有丰富内涵的照片。在第一排的相片里,可以看到建校之初学校一穷二白的样子。新旧对比间,可以看出学校日新月异的变化。在第二排照片以下,是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课的留影。其中老师和孩子们都穿着嘉绒服饰且歌且舞,欢乐的场景跃然眼前。

操场边,是学校的区角文化,在一层层木架上,放置着嘉绒民间特有的一些用具,如尖角背篓。这种背篓呈漏斗形,全部由山中的竹篾编制而成。“这种背篓的特点是容积大,容易放在背部,在放下背篓时,只需要将绳子放松即可。缺点是放置在地面上时,不能正放,容易倒掉。”甲美园长指着背篓告诉我们。

在区角间,放有嘉绒民间织衣服的用具,它们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而成。甲美园长告诉我们,学校在组织课间活动时,教师们可以将幼儿带至这里,在实地查看后,教师给予孩子们正确的引导,让幼儿们从心底深处对本地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区角文化课上,有些区角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造成孩子们大量拥挤在那里。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学校专门制作了区角卡,这样既缓解了某些区角的拥挤,消除了安全隐患,也让孩子们在无形之中掌握到了更多的知识。

甲美园长告诉我们,几年前,在她的主持下,章谷镇幼儿园申报了题为《丹巴幼儿教育与本土文化整合的研究》省级课题。在课题的开展中,她们已经开始对丹巴某些区域的嘉绒文化进行了收集整理,并在课堂中展现。

现在,该园也逐步将这些本土文化的元素融入在平时的教学之中,以活动课的形式完成,其中将《七步洗手法》改编成具有嘉绒特色的《嘉绒七步曲》啦啦调,就是一次尝试。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