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州内新闻

第03版
综合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0年3月19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方式进步 炎症反应减少
人类变得越来越“冷”
2020-03-19

一个多世纪以来,37℃一直被当作人类健康的体温标准。《eLIFE》期刊不久前发表的一项研究却揭示,在过去的一个世纪,正常状态下人类的体温越来越低了。

37℃“标准体温”源自1851年德国内科医生卡尔·翁德里希的研究成果。当时,他对25000名测试对象进行了数百万次的体温测量,并基于这些数据撰写了一篇影响深远的文章,设定了一个被奉行了100多年的体温标准,即37℃是正常体温的“生理点”。

据《eLIFE》发表的文章介绍,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从2000年起开始测量人的体温,并与参加美国南北战争的士兵体温记录进行了比较。这项研究揭示,与19世纪的男性相比,现代男性体温下降了0.58℃,相比之下现代女性体温比19世纪下降了0.32℃。数据显示,人类体温约每10年下降0.03℃。

对此,国内外很多专家认为,代谢率的下降可能也是人类正常体温下降的主要原因,因为更舒适的生活方式,使得人类的劳动强度低于19世纪;当然,这也可能是由于炎症反应的减少。因为现代医学的进步,大大降低了人类患病的频次。而炎症反应能产生各种蛋白质和细胞因子,它们能提高人体新陈代谢速度,使体温上升。

北京世纪坛医院呼吸科医师庞莉说:“温度太高,新陈代谢就会很快,我们就需要不断吃更多的食物来维持体能。而温度太低,容易滋生真菌感染。37℃左右的温度,是一个完美的平衡,足以防止真菌感染,但又不会太热,导致我们一天要吃四五顿才能活命。”

据科技日报

●可能是轻症的原因,也可能是新冠病毒自身特点

●新冠病毒很多特征人们还没有研究清楚

为啥一些新冠肺炎病例没发烧?

体温升高是人体“卫兵”对抗病毒的结果,但为啥一些新冠肺炎的确诊病例,却又没出现发热症状?

冯萍说了两种可能:一是轻症患者可能是局部炎症,不足以导致体温出现明显上升;另外也可能是新冠病毒自身的特点,“可能某些情况下,人体面对它时有可能就不产生刺激中枢的炎症介质,体温也就上不来。但这是一种猜测,新冠病毒很多特征人们还没有研究清楚。”

即便如此,测体温还是已知侦测新冠病毒的最方便途径之一。不管进出小区还是办公楼,工作人员还是会用测温枪在额头或手腕一扫,快速判断你是否感染。

但记者有时会遇到一个奇怪情况:同一时间测额头和手腕,一个35℃一个36℃,这是怎么回事?哪个部位的体温更反映真实情况?

冯萍解释说,室外温度低导致人体散热快。如果冬天在寒风中测体温,34℃都有可能。要想冬春之际让体温测得更准,她建议最好是测量有衣物遮掩的、没有暴露于外部环境中的人体部位,比如手腕或腋下。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甘孜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