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记者 侯冲 3月25日,甘孜州甘孜县拖坝乡,甘孜州青稞良种繁育示范基地耕种现场,刚刚“苏醒”的大地上,农机轰鸣。 基地涉及拖坝乡3个行政村,受益农户达130余户,包括8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土地流转费每亩500元,村民还能到基地打工。”站在田边,拖坝三村村委会主任西绕青批憧憬无限。 时间回溯到一个多月前。2月18日,省政府批准31个县(市)退出贫困县,其中就包括16个藏区贫困县。四川藏区贫困县全面实现脱贫摘帽。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从春耕现场到建设工地,25万平方公里的四川藏区,正律动着新生活、新奋斗的强劲脉搏! 强力部署 省级领导联系藏区贫困县,打出政策“组合拳” 雅砻江畔,壁立千仞,江风呼啸。德格县中扎科乡毗邻雅砻江,距县城300多公里,平均海拔3620米。中扎科乡党委书记郎加泽仁介绍,全乡13个行政村,“挂”在雅砻江峡谷两岸,文盲率曾高达70%以上。在整个雅砻江上游,像中扎科乡这样的深度贫困乡镇,还有24个,分布在德格、石渠、甘孜、色达4县交界地域。 这是我省藏区深度贫困的缩影。四川藏区主要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及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都是“一步跨千年”,贫困“面广、程度深”特点明显。 面广,藏区面积2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一半以上。 程度深,这里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与自然条件、民族宗教、社会治理等因素交织,是典型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艰中之艰”。截至2013年底,藏区有贫困县32个、贫困村2063个、贫困人口36万,贫困发生率20.1%。 克非常之役,须非常之举。四川始终把打赢藏区脱贫攻坚战摆在事关全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治藏、稳藏、兴藏的重要位置,纳入全省工作大局谋划部署推动—— 选派“指挥长”。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带队深入藏区贫困乡村调研督导、协调解决困难问题,27名省级领导同志联系指导藏区32个贫困县。 发布“作战令”。2013年,聚焦就业、教育等6个方面,启动“六项民生工程计划”;2017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项目实施方案》。 征调“突击队”。在四川藏区,共有6300多名驻村干部,斗严寒、战缺氧、克深贫,与贫困老乡共同奋战在脱贫一线。 在四川藏区高原上,一场与绝对贫困的决战,吹响冲锋号角。 勠力鏖战 下足“绣花”功夫,采取超常举措补短板强产业 2016年5月,刚上任炉霍县洛秋乡易日村第一书记的吕波,坐着摩托车颠簸进村里时,傻了眼。 易日村是牧区,村民一年四季几乎吃不到蔬菜。一顶帐篷、一点炉火、一块藏毯,就这样过了千百年。 “过好日子,得先挣钱。”考察一圈后,吕波决定在村里发展梅花鹿养殖,出售鹿茸、鹿胎膏等中药材。目前,村里梅花鹿养殖专业合作社有梅花鹿90多头,去年底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人分红340元。 近年来,我省大力培育青稞、牦牛、高山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新改建特色产业基地137万余亩。现在行走在藏区,村村有脱贫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一幅特色鲜明、种养结合的产业画图徐徐展开。 下足“绣花”功夫,就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四川藏区气候资源、旅游资源较丰富,一些“新而美”产业在此扎根:卖星星,稻城县傍河乡的村民谋划着利用闲置房屋做星空观测接待;卖阳光,金川县安宁镇八角碉村后山上的光伏发电,(紧转第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