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您是如何与甘孜文学结缘? 刚杰·索木东:和甘孜文学结缘,一是2004年开始主持藏人文化网文学频道,十余年来整理编辑包括甘孜作家在内的藏族作家的汉语文学作品,让我对整个藏族作家群都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地了解和认识,甘孜作家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支力量;二是《贡嘎山》杂志,这本享誉藏区和川渝的文学期刊,在历代编辑的精心努力下,已经成为“藏族文学的蜀山之巅”,我也是她忠实的作者和读者;三是因为与格绒追美、列美平措、桑丹、梅萨、尹向东、雍措、南泽仁、洛迦·白玛等文友的交流,他们自身的文学修养和为人风范,让我对这片大地和这片大地上的文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敬仰。 记者:何时进入到甘孜?是否在甘孜州的刊物上发表过作品? 刚杰·索木东:2019年参加笔会是我第一次踏上甘孜大地,非常荣幸!这次笔会,见到了很多老朋友,也结识了很多新朋友,短短几日地学习交流,让我受益匪浅。我在《贡嘎山》和《甘孜日报》副刊“康巴周末”发表过一些零星的诗歌、散文和小说,感谢这些刊物的青睐和栽培! 记者:根据个人成长经历,您觉得甘孜文学该如何培养人才? 刚杰·索木东:我认为鼓励很重要,年轻文学创作者的起步本就困难,有时受了打击可能就放弃文学创作。但前辈们的稍稍鼓励,结果可能就会截然相反,或许某天,曾经的年轻创作者就成了文学的中坚力量。就我自己来说,两位李老师的支持和鼓励对我至关重要,一位李老师是我的高中班主任,他的每一次鼓励,都在坚定我写作的决心。另一位李老师就是曾任《甘南日报》编辑的李城老师。1997年,我还是一名大三的学生,当时我写了一组叫《故乡是甘南》的诗歌,趁着暑假回家,我将诗歌交给了李老师;不曾想第二天我的整组诗就被刊发,还被放在《甘南日报》的副刊头条,配上了专门的图片,当时的我真是受宠若惊。《故乡是甘南》是我在刊物上发表的第一个作品,也是我永久的写作印记。后来,我的第一本诗集就叫《故乡是甘南》。现在看来,李城老师刊发我的诗歌,是一种改变命运的鼓励,是决定我文学创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记者:我们该如何看待年轻的文学创作者? 刚杰·索木东:在大学25年的光阴里,我一直和年轻人在一起。相对于老一辈文学创作者,他们看起来漫不经心,实则非常清楚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他们是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文学“新兵”,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很快。与此同时,面对纷繁的信息和快节奏的生活,他们的适应性强,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反过来想,谁没年轻过?谁没稚嫩过?——这样就很容易理解年轻的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了。 记者:就目前来看,甘孜文学怎样才能“更上一层楼”? 刚杰·索木东:要立足藏地、超脱藏地,才能跟全世界的人分享时代的“红利”。这其中,多元化是重中之重,但也要看到多元化背后传统的流失,虽然目前有传统文化的回归现象,但力度不够,怎样在越来越多元的天地中揪住自己的文化之根很重要,莫要等到想回归时才有所行动,那时候可能已经太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