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俊怀专栏
风光艺术片系列
采风队一行在道孚走访了泽仁多吉一家。泽仁多吉家富裕的生活让采风队一行看见了藏族群众经受住了地震的考验。在鲜水河断裂带上,炉霍、道孚都发生过大地震。然而,在社会主义社会,炉霍、道孚人民都经受住了地震的考验,在废墟上重建了家园,康巴大地真正成为了人们的家园。
情寄鲜水河
画面
重现镜头:
——房屋倒塌,浓烟滚滚
——各地支援灾区的军民忙碌着抬运死者,救护伤者
——工作组发给群众救灾物资,帮助受灾群众搭建临时住房
——慰问团领导向受灾群众亲切慰问
这时,一个穿戴整齐的藏族姑娘进来为采风队添开水。旺堆拉住姑娘介绍说,“这就是十七年前炉霍地震时留下的孤儿仁真拉姆。那时她才八岁,地震时,母亲用身子护着,她才免于一死。之后,政府收养了她,并供养她求学至初中毕业。前年,她从炉霍分配来道孚招待所当招待员。”姑娘有礼貌地给大家敬了个礼,表示要作一个合格的招待员,来回报党和政府的关怀……
在县招待所负责人旺堆的带领下,采风队三人专访了在1980年遭受地震的重灾户泽仁多吉一家。
这是一幢落成不久的油漆彩绘的藏式房廊建筑,上下两层。上层是长辈们居住的,下层是泽仁多吉的小儿子的住房,房侧是畜圈和保管室。庭前是一块不大的花圃,栽着各色各样的花卉。花圈旁边是几棵从巴塘移植的苹果树。
主人以接待贵宾的方式迎进采风队一行,经旺堆几句藏话介绍,主人把采风队延至上方坐下,让客人品尝自种的苹果和自制的干牛肉和酸奶子。
旺堆作翻译,把主人的盛意告诉客人。客人以极大的兴趣欣赏墙上挂着的那支猎枪,主人会意,随即从房内取出花纹斑烂的两张豹皮,表明主人还是一个精干的猎人。
这时,门外响起一阵拖拉机声音。一会儿,走进一个头上戴着太阳帽、身穿绛色藏装的青年,仁真多吉用藏语介绍了客人。小伙子用汉语向三位客人敬礼招呼,并献上苹果和干牛肉。接着由旺堆提议,参观了畜圈和保管室。最后,宾主在庭园花圃前留影。
小伙子捧起果盘,仁真多吉从盘里拣苹果塞进三位客人的口袋。
宾主依依告别,直至采风队的敞蓬吉普消失在远方。
这时,绚丽的晚霞映照在鲜水河上,放出异彩。
激越雄浑的主题歌声,在青山翠谷中回荡……
荧屏上现出演职员表。
解说词
这是一条普普通通的河流,她没有一泻千里的宏伟气势,也没有动人心魄的惊涛骇浪。几千年来,她一直这样平静地流着。她的两条支流希渠河和尼曲河从巴颜喀拉山南麓发源,流经甘孜州北部的茫茫草原,在炉霍县境内汇合,然后顺南而下,注入四川四大名江之一的雅砻江。
这条河的名字叫鲜水河。她以充足的水量和丰富的养份,滋润着两岸的大地。鲜水河流域水草丰茂、土地肥沃、出产丰富,这里不仅是甘孜州的粮仓,也是很好的放牧场。
鲜水河流域还有大片大片的森林,木材蓄积量大,河水流送的木材,可以源源不断地直接输入长江运到祖国各地。
啊,鲜水河,丰绕的河,美丽的河。你世世代代哺育着两岸的土地和数十万藏族人民,你记录着和创造着这里的历史。你是这里社会变革和进化过程的见证者。
然而造物主偏偏要在这样一条文静秀美的鲜水河流域安排一个切割很深的大断裂带。
就是这个美丽的城市——炉霍,在1973年2月6日,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受灾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摧垮房屋15700幢,死伤4800余人。
炉霍人民经过艰苦努力,重建了家园,把炉霍建设成为一座崭新的城市,让我们听一听时任州文化局局长藏族画家仁真郎加介绍亲历的那场地震灾害吧!
这条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并在太平洋板块的共同挤压下形成的断裂带,北起甘孜县的东谷,向南东方向延伸,经炉霍和道孚、康定等县境,直至泸定县田湾,总长350公里。近百万年来,这条断型带强烈活动,造成了数以百计的大小的地震灾害。
历史上也曾发生过这样的灾害,人们也曾背井离乡地逃跑过。然而,后来他们又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来居住,他们离不开这块浸透着养育之恩的土地啊!
今天,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在社会主义祖国的大家庭里,一方受灾八方支援,一人有难万人相帮。中央、国务院派来的慰问团给灾区人民带来丁十亿颗火热的心。
鲜水河两岸,从炉霍到道孚,到处是青稞飘香,牛肥马壮,勤劳的藏族农牧民把大地装扮得如花似锦。
道孚,这座古老的城市,正以它豪迈的步伐,随着祖国在四化道路上飞奔。
这里曾遭受一次6.9级的强烈地震,县城房屋大部份倒塌或裂缝,死伤达数百余人。
地震给人们带来了灾难,给美丽的河山罩上丁阴影,然而并没有把世代在这里居住的藏族人民给吓倒。他们借助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援力量,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重建起了美好的家园。
我们还可以看到,不少遭受地震灾害的重灾户,又重新组织起自己的新家庭。靠自己辛勤劳动和经营,赢来了富裕的生活。
更大的希望还在有为的年轻人身上。他们有远大理想、高尚情操和坚强强的毅力,他们也从不畏惧灾害与困难,为了祖国的明天,他们愿付出一切。
地震过去了。鲜水河平静下来,它依旧文静地流淌着,以它一往无前的性格,汇入祖国滚滚的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