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谢辉 戏剧被称为舞蹈、诗歌、音乐、绘画、雕刻、建筑之后的“第七种艺术”。而中国戏曲,乃是中国传统戏剧文化体系的总称,泛指中国传统的戏剧文学和戏剧表演艺术,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传统戏剧。这是我自羽为戏迷后,从杨丹叔老师推荐给笔者的《藏戏文化与汉族戏曲文化之比较研究》一书学到的。读着这本书,许多沉淀的往事于光阴的深处浮现。 戏曲,笔者最初听到是在幼儿时,那时爸妈所在的运输公司是红火的国营单位,文化生活丰富,广播里天天都放“革命现代京剧”,人们常学阿庆嫂、江水英,妈妈会唱很多京剧段子,笔者认识的叶娘还演过小常宝。后来知道那是样板戏,是和政治密切相关的戏曲样式。不论样板戏的功过是非,那些戏曲唱腔高亢嘹亮、唱词通俗易懂、内容直白平实、矛盾冲突简单明了倒是合了大多数群众的心意,让笔者也得到了最初的戏曲启蒙式的感染。 在临邛,县里有个戏班、还有专门的戏园,排演了《沉香救母》,阿婆带笔者去看,故事是取自中国神话,写的是天宫的三圣母爱上了人间书生刘彦昌,违犯天规私自下凡。最后被其兄二郎神捉住压在华山下,三圣母之子沉香长大后救出母亲的故事。神话故事,神仙腾云驾雾、仙境美仑美奂,当时的舞美、特技还没有高科技的配合,神仙飞来飞去全用绳索把演员吊起来飞,靠绳索牵引,沉香、三圣母也能衣袂飘飘地飞行。就是这仙境迷离、仙童圣女吸引了好多孩子进入戏院,看着神女天仙天上地下的飞来飞去让我们兴奋。大人听戏、孩子看热闹。阿婆听得入迷,说笔者舅爷听戏更厉害,一听锣鼓响就知道是什么戏文。 在临邛剧院还看过一出川剧《十五贯》,是古时破案的戏,主角况钟是个良吏,为了不冤枉好人,亲自查案,最后终于捉住真凶娄阿鼠。最后围绕十五贯钱而展开的破案故事曲折跌宕,最近笔者才知道《十五贯》是曲高和寡的昆曲的代表作品。 电视不太普及的年代,小小的黑白电视播出过一出川剧《闹齐庭》,写的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晚年老病垂危时,其众子争立,大闹齐宫,将齐桓公困于夹墙,断其饮食,齐桓公忧忿而死的故事。在纷纷闹闹中,帝王之家争权夺位、亲情断绝。这部戏非常的“闹”,“闹宫”、“闹廷”、“闹丧”,当时笔者觉得戏曲蛮娱乐的,后来读了战国历史,才品出了其中苦涩味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虽然娱乐方式不如现在这么丰富,但小朋友们也多选择其它的娱乐方式,没几个和笔者一样看戏,笔者也没有伙伴可以交流。后来上高中时,终于有了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霞,那时临邛的剧团已日渐衰微,我们俩会相约去电影院看戏曲电影。《穆桂英大战洪州》、《三打白骨精》、《七品芝麻官》,杨家将、孙悟空、唐成等熟悉的人物、故事让我慢慢迷上京剧唱腔的优美圆润、伴乐的安稳如流水、表演的不疾不缓一唱三叹。 胡琴声起,一张几案摆起鸿门宴,一把宝剑挡开百万雄兵,提钢鞭上马怒声喝敌退,摆水袖抬绣鞋上绣楼;抬头娇羞仰望冰轮初转腾,把盏金樽痛饮千杯不醉,羽扇纶巾抚琴城楼唱空城,暗黑夜三岔口英雄际会。小小舞台,纵贯千年历史、演绎人生百态。一张一几即一历史场景,一条马鞭即一匹乌骓骏马,两面画上轮子的旗子即猎猎战车,现实写意再现舞台,故事美漫展开来。 生旦净末丑粉墨登台,唱念坐打演爱恨情仇,手眼身法步神采夺人。戏曲每个行当各具其美,花脸豪放、旦角柔媚、须生沉郁、丑角诙谐,面黑性直的包拯、忠烈多情的虞姬、绵里藏针的林冲,对于戏剧人物的褒贬、扬抑,就在一张张大胆夸张的脸谱、美仑美奂的扮相、宽厚醇正的声腔里传达,戏曲明艳虚拟的氛围里,濡染中华民族尚美之情、扬善之义,后来笔者又喜欢上了曲调轻快、唱腔轻快的黄梅戏,也看过其它地方戏,如豫剧《花木兰》、《朝阳沟》,越剧《柳毅传书》、《追鱼》、《红楼梦》、《女附马》。慢慢地,知道了全国有好多的地方戏,京剧是国粹,有著名的梅派和程派青衣等。 一直被喻为阳春白雪的昆曲,最初只喜欢它的浓词艳句和婉丽浮华意韵。“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杜丽娘这样的闺中女子,于委婉起伏声腔、幽静雅致园林凸显清丽梦幻之美。一次偶然机会,一个人安静地看了《夜奔》,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被奸臣陷害,夜奔梁山。“专心投水浒”的林冲,报国无门,有家难回,仍忍不住“回首望天朝”,“急走忙逃,顾不得忠和孝”,落泊苍凉中写尽英雄的悲情。却原来,昆曲的阳刚之美、苍凉之美更见细腻动人。 飞逝的岁月,戏曲的美,一点一滴地在心间漫延。看,行云悠悠,听,流水潺潺。时光脚步缓缓、光阴画卷舒展。品,人生迷离,忆,往事依稀。相思绕眉间,风华绝代杜丽娘,愁绪漫心田。落泊英雄林冲,迎逆风阵阵透骨寒。美丽故人、动人故事,在戏曲里完美再现,如此轻濡漫染,春雨潸然。戏曲如花悄然于心上盛放。 戏曲界雅称梨园、菊坛。朔风起时,菊正艳,万花凋时,菊绽放。“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戏曲正如寒风中盛放的菊,散放着沁人馨香。 最近一次看戏是2007年在康定川剧七十年时,因为要写一篇有关康定川剧团的稿子,当时为纪念康定川剧七十年的历程,原康定川剧团的老演员齐聚炉城。他们大多是四十多五十岁年龄的人,最长都已七十多了,满怀着对川剧的热爱聚在一起,上演过去的经典剧目。虽然川剧等戏曲边缘化状态让他们内心伤感和无奈,但心底放不下的戏曲又使他们割舍不下对戏曲的痴迷,于是常问候、常聚首、常回忆成了他们之间为川剧而活的一种常态。采访过程中被他们的真心感动、也为戏曲的魅力折服。 在中华戏曲的大家庭里,藏戏也是中国戏曲中独特美丽的一枝。藏戏从诞生到现在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是中国古老的民族剧种之一。严格地说,藏戏笔者还一部也没看过。记得幼时看过一本关于藏地的小人书《朗莎雯波》,美丽的朗莎是农家女,被山官老爷强娶为妻,受尽折磨而死。一直不知道《朗莎雯波》是部传统藏戏,直到读到谢真元女士的《藏戏文化与汉族文化之比较研究》。原来《朗莎雯波》是约十七世纪创作的,反映的故事是十一世纪的,是藏戏中唯一一部反映下层妇女苦难命运的剧作。藏戏除了非常经典、久负盛名的《格萨尔王传》外,有《文成公主》、《诺桑王子》、《卓娃桑姆》、《朗莎雯波》、《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和《苏吉尼玛》等八大传统剧目,还有《云乘王子》、《德巴丹保》、《喜白旺秋》和《格萨尔王传》系列等传统、经典剧目。相较于汉族戏曲,藏戏的演出环境独特,在广阔的广场演出,演员和观众不固守演区的界限,并能与广阔时空相呼应。藏戏唱腔高亢、表演动作幅度大、采用夸张面具等调动宏大现场的气氛。鲜明的广场戏特点使藏戏吸引了广大农牧群众,并持久地保持着原生态的鲜活。书中将汉族戏曲与藏戏进行对比、研究,厘清了汉族戏曲与藏戏的基本轮廓,也引起了笔者对藏戏的兴趣,希望有机会能欣赏到天地大戏台的藏戏艺术。 《藏戏文化与汉族文化之比较研究》是极为专业的研究中国戏曲的书,读完这本书,很多内容还不能完全消化,但是为自己补上了一些中国戏曲的基础课程。 一直以来,笔者与戏曲是这样若即若离,只是个伪戏迷。不知戏曲的源、不懂戏曲的流,有机缘时,近朱染赤,戏曲的清流濡湿衣襟、濡染美丽,倾心于戏曲的美;没空闲时,让戏曲的余音潜伏于心,想落天外、思飞古今,算是一种熏陶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