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亮在安置点免费为群众理发。
◎甘孜日报记者 丁瑶 文/图
10月1日,“9·5”泸定地震震后的第26天……记者在泸定县磨西镇再次见到了在此次地震中相识的朋友——刘亮。他的理发店因为地震暂时歇业,如今已经重新拾掇好正常营业了,徒手救人时被划伤的手臂也差不多痊愈了。
刘亮,一个土生土长的磨西人,在镇上经营着一家理发店,地震发生后,他在确保家人平安后,第一时间参与到了磨西镇老街大西映画酒店垮塌处的救援中,随后几天除了在各个安置点当志愿者搬运物资外,又自带工具为受灾群众和救援队伍近400余人理发,平凡人的不平凡举动让人动容。
“只想再快一点,里面有我的家人、朋友。”
9月5日12时52分,泸定县发生里氏6.8级地震。剧烈的震动将6层的磨西镇大西映画度假酒店瞬间压成5层,此时还有4名员工留守在店内。
刘亮回忆,地震发生时,他和妻子正在店内午休,突然一阵头晕目眩袭来,剧烈的晃动让他俩一时间无法站立,他硬着头皮拉着妻子跌跌撞撞地冲了出去,彼时的磨西老街已被滚滚浓烟包裹。
“是地震!你去学校接孩子,我去村子里面看一下爸妈的情况。”在确保安全后,刘亮第一时间吩咐妻子,于是夫妻二人兵分两路,向着既定目标奔去……
一路上,哭喊声不绝于耳,不少房屋和道路已经变形,山上不断有落石滚下,刘亮担心极了。
9月5日13时10分,确认老人平安无事后,刘亮这才放下心来,他向妻子报了平安,简单安顿好老人后,立即返程参与救援。
“前面的大西映画恼火哦,一楼塌了,里面还困的有人。”“大概有几个人?”返程路上刘亮被告知大西映画度假酒店损毁严重。
13时20分左右,刘亮和几个邻居临时组成救援小队,作为第一批自发的民间救援力量赶往大西映画度假酒店。
“当时,房子塌得比较严重,专业的救援力量还在路上,我们几个人戴着安全帽尝试着用手去刨,试图刨出一条缝隙,但是我们幅度不敢太大,毕竟我们不是专业的。”刘亮告诉记者。
作为“5·12”汶川特大地震的亲历者,眼前的这一切再次令刘亮感到痛心,里面的被困人员有他的家人、朋友,“没有别的想法,就想的是快一点再快一点,找到他们,把他们救出来。我们不断朝废墟里喊话,听见里面有回应,我们就一直往里面挖,只要有回应就是好事!”刘亮说。
“我们找到了第一个被困人员,把人抬出来的时候,专业的救援队伍赶到了,在他们的指导下,大家又从废墟内找到第二个被困人员,直到第三人被救出时,已经是下午五点多了。每个人都精疲力尽了,但是没有人放弃!”刘亮告诉记者,“虽然嫂嫂最终不幸遇难了,我们大家都很难过。但是其他三人幸存下来,我们的努力就没有白费。”
“尽我所能,为家乡多做点事。”
9月12日,在各个安置点当志愿者搬运物资并料理完嫂嫂的后事后,刘亮重新拾起了理发工具,与妻子一道奔走在各个安置点,免费为受灾群众和救援队伍理发。
“我们看到安置点的群众、志愿者和救援队伍大都没时间收拾自己,头发和胡子都长长了不少。于是我和妻子商量,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事情,以此向救援人员表达真诚的谢意。”刘亮告诉记者。
刘亮为战士理发的工具十分简单,一把剪刀、一把梳子、一块围布、一块毛巾。“咔擦咔擦……”给战士披上围布,刘亮神情专注,手中的剪刀似有了生命般,在战士的头上“翩翩起舞”,很快一个个标准的小平头就呈现在眼前,战士们显得更加精神了。
9月13日,在海螺沟教育园区安置点,刘亮的到来让安置点内的气氛轻松了不少,群众一下子把他围在中间,“你来得太及时了!我这脑壳要是再不理的话,都要成野人了!”安置点群众的一席话,把刘亮和周围的志愿者都逗笑了。
“行,那我先给你理,好不好!”剪发、推发、修边……刘亮一丝不苟地干了起来。一直到晚上7点过,才停下来歇口气。连续劳累了一天,理了108个头的他,手都酸得失去了知觉。
“从来没有哪天一次性理过这么多头发,很感动的是很多群众给我们送水、送饭,一口一个‘谢谢’,我觉得自己累点没什么,能多出一份力就能帮到更多的人。”解了大家的燃眉之急,刘亮觉得自己没有白来。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磨西镇附近的安置点都留下了刘亮的足迹。他带着行头,冒着余震,与妻子一道,为群众、志愿者以及救援队伍共近400人义务理发。
回首这一个多月,刘亮说:“这是我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段时间。有劳累,有辛苦,有互助,更有感恩奋进的精神力量和奔向明天的美好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