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县是甘孜州“东大门”,居住有汉、藏、彝等25个民族,茶马文化、贵琼文化、藏羌文化相互交融。近年来,泸定切实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融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努力办好民生实事,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于2021年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全力书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泸定答卷”。
用活“三个载体”,确保工作实效
坚持“典型”引路,深化创建工作。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争取省州民族发展专项资金1212万元,对泸园民族文化主题公园,龙吟半岛小区“石榴籽家园”、民族团结示范村杵坭村等进行提档升级,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和阵地堡垒作用。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基层党建、脱贫攻坚巩固提升、乡村振兴、灾后恢复重建等重点工作相融合,培树一批示范典型,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处处绽放。
坚持“文化”交融,共建精神家园。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机关、进校园、进寺庙、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景区、进军营“八进”活动,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利用LED、新媒体平台,制作户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广告1000余个。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6000余场次,覆盖人数145.38万人次,进一步激发了各民族干部群众爱国意识、民族团结意识。
坚持“基因”传承,赓续红色血脉。抓住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孜泸定段建设重大机遇,实施泸定桥景区提升工程,完成滨河广场改造、勇士路改造、景区夜景提升等10个项目。建成四川长征干部学院甘孜泸定桥分院一期工程,加快推进分院二、三期项目,进一步守护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促进民族融合。成功打造“化林古道红村”“岚安红色古寨”等长征主题、民族文化特色村镇。成功申报岚安锅庄、泸定山歌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弘扬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聚焦“四个领域”,确保成果共享
把生态保护作为“民族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有序推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全县空气优良天数率、地表水监测断面优质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名列全省前茅。先后成功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中国天然氧吧”“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等国字号品牌,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筑牢生态屏障。
把产业壮大作为“民族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实施“产业富县”工程,积极发展精特农牧产业,探索制定特色农产品“泸定标准”。集约化、标准化发展藏彝民族民俗传统饰品、岚安贵琼刺绣产品、民族服饰,加快构建绿色新型工业体系,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夯实产业基础。
把人才保障作为“民族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途径。全面落实关心关爱基层干部、艰苦地区干部政策措施,对70个单位、2000余名干部开展全覆盖谈心谈话,建立重点培养7本台账。采取分类别推荐优秀干部,有优秀干部98人纳入“蓄水池”管理,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