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访团在道孚县光伏电站建设现场听项目负责人介绍进展情况。

采访团在道孚县新江沟村的温泉酒店了解村集体产业发展事宜。

炉霍县的高原有机农牧产品让采访团成员争相采访报道。

采访团记者在炉霍蔬菜大棚拍摄。

采访团了解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
◎全媒体记者 罗文婕 文/图
11月4日至5日,由省委宣传部组织的“万千气象看四川”四季度集中采访活动道孚县分会场启动仪式结束后,由人民网、中国新闻社、中国改革报,四川日报、四川广播电视台、川网传媒、封面新闻、四川农村日报等中央和省直媒体17名记者组成的采访团,先后走进道孚、炉霍两县的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和项目建设现场,聚焦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工作亮点和成效,采写51篇接地气、带露珠、有温度的稿件,深度书写我州自托底性帮扶工作开展以来,统筹做好文化旅游、高原特色农牧业、清洁能源“三篇大文章”所展现出的良好发展势头。
上山“追光” 探索清洁能源的绿色发展之道
从道孚县城出发,驱车两个多小时抵达平均海拔4200米的道孚县亚日“1+N”项目Ⅰ标500MW光伏电站建设现场。光伏电站占地约7.10平方公里,规划总装机容量500MW,是目前中国华能海拔最高的光伏电站,也是采访团此次集中采访活动的首站。
时值深秋时节,初雪过后的凛冽寒风中,工人正抢抓有限工期,三五人一组配合默契地安装着光伏板。成片的光伏板如同一面面巨大的镜子,在阳光下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放眼望去宛如一片壮阔的银色海洋。
在采访现场,项目副经理徐钢详细地向大家介绍着项目规划布局、建设进度及预期效果。即将进入冬季,受恶劣的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还有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到了为期数月的土建施工停工期,为确保电站能在明年10月按时投产,这段时间工人们都在加班加点组装光伏板。
“项目的资金投入情况怎样?”“当地群众的务工情况如何?务工收益多少?”“光伏电站的建设是否会影响当地的牧场生态环境?”……在了解电站建设的基本情况后,一个个专业问题被采访团成员抛出,被采访对象无论是项目负责人还是当地务工群众,针对记者的提问均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当得知项目建设不仅不会影响草场的生态环境还有助于牧草的生长,在场记者纷纷感到惊讶,中国新闻社四川分社的记者单鹏表示:“太神奇了,一直以为光伏电站的修建或多或少会对当地的生态有影响,没想到电站的修建能兼顾生态保护。光伏电站建设采取植被恢复和保护措施,走出了一条既满足能源需求又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也让我们看到了甘孜在打造‘能源之州’方面有着无限可能。”
看“水”生“金”
探寻小村落农旅融合振兴路
距道孚县城20余公里的新江沟村成为此次集中采访活动的第二站。风景秀丽、景色宜人的新江沟村凭借着独特的温泉资源优势,以“天然药浴·康养圣地”为发展定位,统筹浙江婺城区等各方帮扶力量的帮扶资金和本村与勒斯加村、足湾村、道孚沟村“抱团”发展集体经济等各类资金,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村集体经济产业——兴疆沟温泉酒店。
酒店于去年9月正式开门营业,自开业以来,日均接待游客100余人次,日均销售额约5000余元,累计营业额达180余万元。
走进温泉酒店,采访团成员被酒店陈设吸引,只见占地6600余平方米的温泉酒店设有公共温泉房1间、独立温泉房7间、温泉套房5间和温泉别院1间,还有一个恒温的公共泳池。藏式装修的建筑风格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完美融合。在阳光照射下,温泉里升起的袅袅水雾,为酒店增添了一丝朦胧之美。
作为村集体经济产业,采访团成员最为好奇的还是村民的增收情况和产业未来规划。据道孚县鲜水镇党委书记肖玉彬介绍,酒店与成都市渔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兴疆沟温泉承包经营合同》,经营权承包租赁10年收益共计400万元,按照股份占比分红,新江沟村年均分红24.4万元,勒斯加村、足湾村、道孚沟村每村年均分红5.2万元。此外,2023年,酒店的提档扩建为本村群众提供就近务工机会,增加村民的务工收入52万元;酒店正式投入运营后,提供了8个稳定就业岗位给本村的脱贫户,每年务工收入可达33万元。
“发展村集体经济产业的最终目的就是让老百姓增收,在新江沟村我们看到了生动实践。”采访结束后,不少记者纷纷表示看好新江沟村温泉产业的发展前景,并相信在未来,新江沟村能够不断创新发展模式,为推动当地的文旅产业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品尝“有机”
解锁高原特色农牧产业的“多样性”
结束道孚县的采访后,沿着国道350线熊猫大道一路向西,采访团一行来到有着“康北中心”之称的炉霍县,开启了一场“高原有机”之旅。
在炉霍雪域俄色有限责任公司的厂房内,采访团了解到炉霍县坚持把俄色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打造“雪域俄色”品牌,成功创建州级俄色茶现代林业园区,打造出“俄色茶+俄色果酒+俄色中药饮片+俄色茶(果)饮+俄色特色食品+俄色提取物”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构建了“特色产业+民族品牌+企业(专合社)+农牧民 ”的共富利益联结模式,全面推动俄色茶产业机制、技术、产业结构创新,并以龙头企业效应辐射带动产业发展,年带动全县2000余名农牧民实现人均采茶(采果)增收3500余元。
在甘孜州盛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番茄大棚内,采访团了解到,为打破全县农牧业“小、杂、散”的产业发展短板,炉霍县整合各类援建资金,在虾拉沱镇流转土地1500亩,建设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采用公司+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飞地”模式,引进盛煌农业负责运营。截至目前,园区已经建设301个设施大棚,小番茄正常年产量301万公斤,按照每公斤6元至20元不等的批发价,供应成都伊藤、盒马、永辉等各大商超,以及美团、钱大妈、百果园等线上线下平台,园区年产值能够达到4000余万元。
在炉霍县酪蛋白深加工园区,采访团了解到,自2011年起,炉霍县瞄准当地奶渣原料充足的优势,通过招商引资成立了康巴圣德公司,启动了年产600吨酪蛋白生产线。目前,公司已成为甘孜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是四川省唯一一家能生产酪蛋白相关产品的企业。产品销往浙江、江苏、河南、广东等省份,去年年产值达到3013万元。
从俄色茶、俄色茶(果)饮到酸甜可口的小番茄,再到酪蛋白的乳制饮品……每到一个采访点位,采访团不仅了解到炉霍特色农牧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还实地感受到在产业带动下,当地群众不用出远门就可以增收致富的喜悦。
收获颇丰
对甘孜州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2天5个点位,州、县(市)委宣传部、发改委和农牧农村等部门全程配合,州县(市)媒体随同采访……“行程满满,收获颇丰。”这是采访团所有成员在采访结束后的共同感受。
“这是我第一次来甘孜州,这次的采访活动完全改变了我对甘孜‘边、少、弱’的固有印象,让我看到了这里有很多发展良好的农牧产业,而且都各具特色。作为一名‘三农’记者,我想以后会更加关注甘孜州的‘三农’工作,让更多的人看到甘孜州的发展。”四川农村日报记者徐灿红说。
“过去提到甘孜州,第一时间可能想到的是大美的川西高原风光。但是,通过这次集体采访活动,我看到了甘孜州在清洁能源、特色农牧业、农旅融合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四川广播电视台记者候雨森告诉记者,此次的甘孜之行,无论是温泉产业还是现代产业园,都让大家看到当地依托先天资源禀赋延伸产业链,在做大做强的同时解决当地农牧民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实现增收致富。这些发展变化让人十分振奋,自己也将用文字和镜头真实反映和记录甘孜的这些喜人变化。
四川日报记者阚莹莹则表示,在两天的采访中深刻地感受到了甘孜州这两年在有机产业、能源产业还有文旅产业方面的成绩和亮点,通过这些鲜活的事例,她感受到甘孜州在欠发展县域托底性帮扶工作中的有力举措和喜人成绩。“希望甘孜州发展得越来越好,也期待能够再次来到甘孜,记录和见证这些喜人变化。”阚莹莹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