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欣
非常有幸,能读到范河川老师的《镂金刻银·藏族金工锻造技艺》一书。让笔者能徜徉藏族金工锻造技艺殿堂,领略了巧夺天工藏族艺术品的魅力。
据了解, “巴蜀造物系列”《镂金刻银·藏族金工锻造技艺》是对甘孜州白玉河坡镇、德格麦宿镇手工业圈的一次历史梳理和基础整理。获得了省上(巴蜀造物系列创作人员都是四川博士生导师、著名专家)的认可,并给予扶持。
打开书本,可以看到,书中详细整理了藏族金工锻造的由来历史,从金工锻造的模板到现代守正创新。不仅仅让读者对藏族传统珍宝有了具体了解,还看到了新的非遗传承人对传播藏饰文化的热情和信心。
藏族的金工锻造在古代藏族文明里称为工巧明(工艺学),与声明学(语言学)、医方明(医学)、固明(逻辑学)、内明(神学),共称为五明学科。古代,金工锻造技艺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步入现代后,传统被打破,藏族金工锻造技艺也得到发展。这个嬗变,被范河川老师娓娓道来。在《金戈铁马入梦来》《格萨尔兵器部落登上历史舞台》《金工技艺流芳千古》《千年河坡造 今朝生光辉》等章节,揭开了金工锻造技艺在历代传承下,渐趋最高水平的过程。
在书中,白玉河坡让笔者神往。该地方,笔者至今还未去过。通过范河川老师的讲述,笔者知道了,该地方因地理优势成为四川涉藏地区金工锻造的集中片区。曾经吐蕃王朝,依靠军事战争的胜利补充国库。白玉河坡片区是其军需后勤地。为吐蕃提供兵器的压力可想而知。步入现代化后,金工锻造技术不断扩大生产范畴,开拓创新。
金工锻造分为藏刀、器皿、法器、首饰、马具和佛像,严格的比例卡尺和追求美的精神,让金工锻造具有了生生不息的活力。从格萨尔时期的兵器生产部落,到2007年白玉河坡金属手工艺被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藏饰成为人们生活中普遍接触到的艺术品。以其昂贵的珠宝首饰(嘎乌、火镰、针线包、腰饰)和藏刀为例,曾经人们羡慕的奢华之物,现在已成为藏族人结婚之时的体面嫁妆。
通过范河川老师的讲述,笔者为藏族金工匠人们的匠心而感动。如一把藏刀,需要经过上百道生产工序,耗用原材料达13种之多。藏族金工制作手艺主要有:铸、锻(分冷锻和热锻)、錾、刻、镂、雕、焊、铆、镶、嵌、割、拉、捏、挤、磨、以及鎏金、镀银等。尤其是雕、镂、刻、嵌以及金银彩绘装饰手法是藏族金工无与伦比的工艺技术。河坡金工锻造工艺,有一整套的工艺美术线描图案,这些吉祥图案呈现在他们的美学里都是有着固定的寓意和标准。过去密不外传,保存在自己家中,现在人们有了向外传授的想法。
马具,也是金工技艺中的重要一种。格萨尔史诗里曾经说到岭国上、中、下部统治者在格萨尔兄弟嘉擦下嘎出生时献上金(银、绿松石)马鞍、马勒、马衣和骏马。马具的制作也要凸显人们对财富的向往。马鞍、马辔、马韂、马镫、马鞭的制作不仅需要珍贵皮革,还需要黄金,让人看出主人的富裕。一匹训练有素的快马,配上一副雕花镶银的马鞍,能够衬托并抬高主任的身价。在范河川老师的笔下,康巴高原丰富多彩的游牧文化让人迷醉。
此外,游人们到高原后,在寺庙里看到的金碧辉煌的佛像,也是金工匠人们的杰作之一。佛像的打造依循标准,以《佛说造像量度经》为准确表率。对匠人要求极高,需要有出色的唐卡绘画技术,才能在十年磨一剑的功力下将佛像准确地打造出来。正因为匠人们的辛苦付出,人们看到寺庙佛像时,才会感受到佛的慈悲肃穆、庄重神圣。
书里讲述的非遗传承人的故事,也让人感动。”康巴第一刀“呷确曲登、格萨尔战刀锻造者罗真、与佛结缘的匠人扎西多吉、董察文化花色青铜的传承人日多、放眼世界的匠人父女尼玛和他的女儿等人,不断将将金工锻造技艺推向新的高度,推向海内外。2018年,在四川省美术馆举行的“文化甘孜精彩荟萃”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展览上,展厅最里端展示了一座2米高的手工花色青铜格萨尔王雕塑。格萨尔王一手扬鞭,一手高举旌旗,怒目圆睁,表情威严。活灵活现地体现了藏族传说里的格萨尔王身量以及他的威武霸气,带给人从传说走到现实的震撼。该铜像让人充分感受到,未来康巴地区匠人将金工技艺推向世界的魄力和决心。
合上书本,笔者深感,藏族饰品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精小、含蓄的汉族饰品不同。其独特的审美、严格的传承以及匠人们千年不变的匠心,必将让藏族金工艺品,在现代社会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