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追寻自由与生命的意义 2025年03月12日

◎钟芳

“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史铁生是让我肃然起敬的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与他的生命完全糅合在了一起,他用自己残缺的身体说出健全而又丰满的思想。他拙朴睿智的言辞中流动着哲理的思索,让我们重新思考生命和活着的意义。怀着一颗敬畏心,捧读史铁生的散文集《自由的夜行》,联想到他坎坷的经历,我不禁沉浸在他对生命坚忍和绝望后的豁达中,不多时眼中充满了热泪。

纵观史铁生的一生,是充满苦难的一生。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他21岁双腿瘫痪,30岁双肾功能衰竭,必须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可谓生而多舛。命运将史铁生限定在小小一方轮椅上,剥夺了他的外部生活。难能可贵的是,他没有自怨自艾,选择以思想做脚,用哲学和理性把生活的苦难升华成生命的阶梯。从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到《插队的故事》,再到《我与地坛》,史铁生自由的心魄漫游在世界和人生的无疆之域,思考着生与死、苦难与信仰、残缺与爱情、生命与法律、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他把病榻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与救赎,他用生命书写的一部部作品感动和鼓励了无数读者。

由于自身的健康状况,史铁生对满是困境的人生有比一般人更为深切的思考,他用笔在灵魂的深邃之处引领我们。《自由的夜行》全书共分为“我与地坛”“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好运设计”“放下与执着”“人间智慧必在某处汇合”五个章节,集中选取了史铁生对生命意义不断追问的文字,除却《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病隙碎笔》这样家喻户晓的经典文本,更包含《我二十一岁那年》《复杂的必要》《乐观的根据》等尚未被大众熟知的精彩篇章。在该书中,史铁生通过经历感悟和种种回忆,展现了对生命、爱情、生活、金钱、人性、生存意义等诸多问题的思考,叙述朴实精辟,字字珠玑,直击现代人的苦闷和彷徨,让孤独和彷徨者从中获得内心平静与治愈的力量。

史铁生说:“我的心魂常在黑夜出行,脱离残废的躯壳,脱离白昼的魔法,脱离实际,在尘嚣稍息的夜的世界里游荡,听所有的梦者诉说……我一心向往的只是这自由的夜行,去到一切心魂的由衷的所在。”在该书中,史铁生不再是那个在地坛深切怀念母亲的人,不再是那个背负着沉重的生命枷锁踽踽独行的路人,而是一个有着说走就走看天下的心的年轻人、一个碎碎念的影评人、一个教人如何对待爱情的老司机……在该书中,史铁生更接近一个为了生活不断奋斗的朋友,纵使轮椅不能代替双腿,但仍然可以让生命飞翔;即使明天就要死去,也要把日子过成诗。

生命分为两种,一种是有限的身在,一种是无限的行魂。我们又该为自己短暂的一生寻求什么样的意义呢?在长期的病痛与思考中,史铁生把自身分为两种存在,一个是灵魂的“我”,一个是肉体的“我”。灵魂的“我”脱离肉体,换一种眼光,以旁观者的身份去审视现实中的史铁生。无数个日夜,两个“我”进行着面对面的对话。这些人生思考已超出一己的“小我”,上升到形而上、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境界,是向人类发出的人文关怀的微笑。在书中,史铁生这样写道:“是卓别林的话救了我,他说:“‘死,着什么急啊?’我一想,对,死是早晚的事!不死,该怎么活呢?”史铁生给自己折了一艘名为“写作”号的船,将自己从压力的深渊摆渡出来。

萧伯纳曾说:“生命的道路在于把地狱变为天堂,把人变为上帝,在于在那苦难的山谷里点起一盏万年灯,普照大千世界。”史铁生与命运抗争的一生也为我们愈发浮躁的社会提供了这种令人珍视的精神向度。他在承受和化解苦难之后写的文字从生命的感悟出发,表达出灵魂存在的坚实、明朗和欢乐,不仅给了我们一种开阔的眼光,也让我们的心灵有了方向。阅读史铁生就是在亲近人文精神、探寻文学真谛、接受一场精神的洗礼。

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