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茶路上的“大路茶” 2025年04月03日

◎高富华

背夫背茶的路,虽然分为“大路”“小路”,其实都是崎岖的山路,大路并不比“小路”大,而且“大路”“小路”的起点都在雅安。

“大路”是自明代以来四川通往西藏的官道。昔日马帮背夫们背着沉重茶包从雅州(今雅安)出发,经飞龙关到新添古镇,然后跋山涉水过荥经县,翻越大相岭到黎州的清溪(今汉源),然后向西经宜东古镇翻飞越岭进化林坪,于泸定渡过大渡河,历经千山万水最终到达康定城(打箭炉)。

“大路”:

并不比“小路”大

从“大路”背到康定的茶,称为“大路茶”。

从雅安到西藏的“茶路”,虽有专家考证,远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开通,但有准确文字记载的是唐宋时期。到了明朝,川藏“茶路”成为中央朝廷与西藏往来的官道。明太祖朱元璋“诏天全六番司民,免其徭役,专令蒸乌茶易马”。

由于朝廷对朝贡者不仅厚赏“食茶”,还允其在内地采购限额外的茶叶,因而西藏宗教上层、地方首领纷纷朝贡求封,有的甚至直接奏称“今来进贡,专讨食茶”,返回时总是“茶驮成群,络绎于道”。

明成化六年(1470年),明朝廷又规定西藏各部朝贡必须从“四川路”来京。于是,四川不仅是边茶的主要生产地,而且成了“茶马互市”的最主要贸易区。后来泸定桥于康熙年间建成后,就改道过泸定桥沿大渡河而上,经瓦斯沟到达康定。

说是“大路”,其实并不比“小路”大,依然是“山路弯弯”。茶马古道蜿蜒在大相岭的山岭之间,险峻而崎岖。行走在这条路上的不仅有背夫、商贾,还有达官贵人。

从荥经县城严道古城遗址继续西行,沿荥河南岸台地往前走,大相岭就在眼前。虽然雅安茶叶种植生产地与藏族同胞生活区域的直线距离不足100公里,但要把茶叶背运到涉藏地区,大相岭是背夫们要翻越的第一座大山。

大相岭位于古邛崃山南脉,横亘在四川雅安荥经县与汉源县交界处。古邛崃山西北缘是飞越岭,东南面是蓑衣岭,南面是小相岭。这四座山岭高耸入云,常年云雾缭绕,冬春时节冰雪覆盖,都是当年茶马古道上背负沉重茶包的背夫们所要跨越的艰辛路段。

“为建藏通衢。盘曲崎岖,与邛坂埒。”在大相岭深处,有一通立于光绪丙午年(1906年)的《重修大相岭桥路碑记》,碑文是时任督蜀使者巴岳特锡良所写。碑高2.8米、宽0.97米,面积近3平方米,算得上是石碑中的“鸿篇巨制”了,当地人称之为“高石碑”。

大相岭的海拔并不高,垭口海拔2552米,在高峰耸立的横断山脉中并不起眼。但它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不仅是青衣江和大渡河的分水岭,还是四川南北天然的气候分界线,也是汉族、藏族和彝族的界山。印度洋的热气流到此已是强弩之末,与来自北方的冷空气相汇,北坡和南坡分别受到不同的气流影响,致使北坡山麓下雅安荥经等地阴湿雨雾众多,雅安“雨城”由此而来;而南面半山腰的汉源清溪一带干燥少雨风大,清溪“风城”因而得名,因而荥经有了“家在清风雅雨间”的美称。

G5京昆高速公路上大相岭隧道全长10公里,从大相岭腹中穿过,开车只需十几分钟。从雨雪纷飞的荥经一头扎进隧道,从汉源县清溪这边钻出来,便已是艳阳高照,干热河谷的热浪扑面而来。

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