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志
岁岁清明,今又清明。此时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新绿葱葱,百花争妍,满眼春和景明。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成熟于周,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且兼具自然与人文之内涵。清明时节,当太阳到达黄经15°时即为清明。古人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踏着春天的脚步,春分一过,清明再来。作为春季里的第五个节气,聪慧的古人将清明分为了“三候”:一候桐始华。清明时节,阳气旺盛,早春的花已凋谢,而桐花才刚刚绽放;二候田鼠化为鹌。阳气渐盛、阴气潜藏,田鼠躲回洞穴之中,小鸟开始出来活动了;三候虹始见。清明雨量渐增,多打雷闪电,天空中出现美丽的彩虹。
“梨花风起正清明”。清明时节,梨花竞相绽放,枝干苍郁,枝头银白,花开胜雪,素洁中别有一番清丽。吴惟信有诗云:“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在这个梨花醉春风的清明时节,一起看“千树万树梨花开”,赏中华大地春日盛景是多么的美妙呀。瞧,漫山遍野的梨树姿态万千,山崖下,石壁间,沟壑中,一眼望去似雪堆云涌,似银波琼浪,颇有“占断天下白,压尽人间花”的气势。“白纻衣鲜紫骝马,清明酌酒梨花下。马蹄一去不复来,梨花又见清明开。”
清明,除梨花飞、燕子来,也是播种、中耕或采茶、植树的时候。“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时节,麦长三节。”清明一到,气温明显升高,雨和热的绝妙搭配,使得清明成为春耕播种、万物生长的关键时期,也是种植庄稼的好时节,对于农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在南方,农民开始播种、育秧、平整水田,小麦开始拔节并孕穗,油菜花开满在山涧。而北方的冻土也慢慢变得松软,这个时候是种植一些夏季时令蔬菜的最佳时节,田间地头,到处是忙碌的农耕景象。
人间最美四月天。清明,也是出门踏青、春游,插柳、荡秋千、放纸鸢等亲近自然活动和尽情享受和煦的春风的美好时节。在民间,从古至今,清明时节有踏青的传统习俗。踏青,又叫春游,古代叫探春,起源于唐代,宋代以后盛行不衰。踏青不仅为人们追念祖先、寄托哀思提供了合适的时机,也给了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回归田野的机会。宋代程颢有诗云:“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程颢碰上了一个晴朗的清明节,芳草灿烂,他恣意游玩,最后却说“别忘了回家哟。”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清明节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也是中国人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在清明节的日子里,很多人会选择不远万里回到故乡,走进那片熟悉的土地,去探望那些已经离开的人。带着鲜花、纸钱,甚至是亲手做的小食物,像是与逝去的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一朵鲜花的盛开,都是对逝者深深的怀念,每一缕烟雾的升腾,都是心中那份不舍的寄托。
除祭祖扫墓外,清明的习俗也很多,最具有代表的就是吃青团。清明前后是吃青团的最佳时节,用艾草汁拌进糯米粉中,再包裹进馅料,带有悠久的清香。青团的历史现在已经可以追溯到唐代,白居易曾留下过专门写青团的诗句:“寒食青团店,春低杨柳枝。酒香留客在,莺语和人诗。”
在我国,很少有一个节日,像清明这样意蕴深厚而含混,在我们慎终追远的时候,它就是节日,在我们放歌逐春的时候,它就是节令。作为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弘扬优秀传统,文明、绿色缅怀”的理念也早已深入人心。而清明时节,无论是烟雨蒙蒙,青草离离,还是哀思悠悠,悲情渺渺,它带给我们的,是一个伟大民族的精神慰藉和文化上的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