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县第一中学 谢志娴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看见各民族在祖国大地上交流融合、共同发展,在“籽籽同心”中书写民族团结的壮丽篇章,不断绘就一路锦绣一路歌的新图景。
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民族团结故事,让“情与情相通”;一幕幕共建家园的美好画面,让“力与力相合”;一项项稳步增长的幸福指标,让“手与手相牵”,这是甘孜州民族团结的生动写照,也是各民族迈向繁荣发展的典范行动。
在这里,我看见,甘孜县朱德总司令和五世格达活佛纪念馆内,藏族同胞保护红军伤病员的感人图片、军民互帮互助的场景及互助条约、甘孜红色政权的建立、五世格达活佛为西藏和平解放而捐躯的伟绩。纪念馆是雪山草地的赞歌、是历史的教科书,厚重的红色文化记录了五世格达活佛与红军的友谊佳话,记录了藏族同胞为革命事业作出的贡献,讲述了民族融合、民族团结的生动故事。
在这里,我看见,位于九龙县雪洼龙镇的耳朵村,世居着汉、藏、彝三个民族,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耳朵村积极响应国家倡导,打破世俗观念,互通婚姻,相互融合,开创了不同民族互联互通的先河。彝族村民维色甲玛,名字里既有彝族姓氏,又有藏族名字,这种特立独行的融合,听起来不仅不别扭,更是民族和谐共融的具体表现。和睦共处、协同发展,成为全州多民族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和合共生的典范和缩影。
在这里,我看见,“9·5”泸定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的救援队,火速赶至磨西镇,原本壮美的山川河流潜藏危机,救援人员或是抬着担架径直涉水过河,或是艰难地走过几根树干搭起来的简易桥运输伤员。他们用生命打通救援通道,先后成功转移被困群众数百人;他们以绳为梯、以木为桥,他们昼夜奔赴,抢救生命;他们四海而来,倾力相助,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在这里,我看见,从春秋战国时期古羌人迁移到此,与这块土地的原始先民融为一体,到唐宋时期各民族“茶马互市”建立友好往来;从罗念一的《洗衣歌》到巴塘的“团结包子”;从得荣县牛圈边的支委会到炉霍县交纳村的红军树,无不折射出各族人民水乳交融、荣辱与共的团结进步生动局面。
在这里,我看见同海之浪、同树之叶、同园之花。
在这里,我看见民族团结之花,沐之以春风、润之以细雨,于无声处成风化人、凝心聚力。
一年有四季,民族团结是春日的鲜花朵朵、是夏日的和风习习、是秋日的硕果累累、是冬日的阳光融融,让我们尽情品尝这四季的芬芳,让我们用心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指导教师:泸定县第一中学教师 张孝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