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学校团委联合城市与环境学院共同举办了北京大学冰川文化节,城环学院的19名师生奔赴四川贡嘎山海螺沟。 张兵 摄
2025年3月21日,是全球首个“世界冰川日”。北京大学校团委联合城市与环境学院共同举办了北京大学冰川文化节,城环学院的19名师生奔赴四川贡嘎山海螺沟,在万年冰川的肌理中聆听地球脉动,于百载峥嵘的回声里叩问青春担当,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踏雪寻冰,探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密码
海螺沟冰川,发源于“蜀山之王”贡嘎雪山,是亚洲最低海拔的现代冰川之一。科考首日,这里便迎来一场罕见的大雪,穿越原始森林时,冷杉与箭竹交织的苍翠令人惊叹;杜鹃花在雪中绽放,冰川滋养的生态多样性展开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
抵达海拔2900米的冰舌地带后,大自然的伟岸具象地呈现在眼前。城环学院教授刘耕年围绕冰川的类别特点、形成过程和运动机理展开了现场教学。同时,眼前的景象也让师生们陷入沉思——30年退缩300米,断裂的大冰瀑布孤悬山间,冰层表面密布蛛网般的裂痕。“这些裂痕不是自然的纹路,而是气候变暖刻下的伤疤。”刘耕年蹲下身,指尖划过一道冰隙,“我们除了做好对冰川的监测,进行学术研究,还要积极地鼓与呼,提升大众保护冰川的意识和责任。”
冰川无语,青春有为。面前是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之作,对于实践团成员来说,“守护冰川,守护未来”已不再是一句口号,更是心底的共识。
科考结束后,实践团还同冰川研究专家、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张文敬研究员进行了深入交流。(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