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冰川保护是场接力赛,我们这代人的任务是记录消融,你们这代人的使命是逆转趋势。”张文敬讲述了他扎根雪域、潜心冰川研究的学术成果和科考发现,他以“担当”和“奉献”两个关键词生动诠释了老一辈科学家“甘坐冷板凳,敢挑千斤担”的精神境界。
同学们发问:“普通人能为冰川做什么?”张文敬指了指窗外的雪山:“从少开一天空调、多用一次公共交通开始——冰川的未来,就在每个人的选择里。”
城环学院综合办副主任、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项目负责人张一凡表示,此行推动了学院与当地共建“冰川保护观测站”,为贡嘎山生态监测提供科研支持;联合海螺沟中学开设“冰川保护云端课堂”,让生态教育扎根雪域;启动“冰川守护者”创新创业竞赛,鼓励学生开发冰川研学课程、设计生态监测装置。
行走大地,聆听历史与现实的交响
贡嘎山脚下磨西镇,不仅是茶马古道重镇,还是红军长征进入甘孜的第一镇。“磨西会议”在这里召开,飞夺泸定桥的计划在这里酝酿。
在磨西自然资源博物馆,贡嘎山特有的绿绒蒿、岩羊与高山杜鹃标本勾勒出一幅生物多样性画卷,冰川地貌形成与演变的动态模型让青年学子感叹自然的神奇力量。
行走在摇晃的泸定桥上,“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句诗,此刻更觉千钧重量。行经一座建设中的高原铁路大桥,实践团登上距河面600米的桥墩顶端,近距离接触这座横跨天堑的“超级工程”,大渡河水的咆哮夹杂着机械轰鸣声扑面而来,同学们感叹:“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力量。”
知行合一,展示青年一代的共识与担当
实践团日评会上,师生以科考途中拍摄的照片为线索,分享各自的感想体会。19张照片串起此行的点点滴滴:绿海冰川的震撼、特色产业的勃兴、多民族携手和谐发展……有同学在瞻仰磨西会议旧址时,重温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初心,有同学望着星空下的雪山感叹“自然之伟岸,教人谦卑而坚韧”。
刘耕年教授勉励青年学生“扎根大地,心系家国”。学院2024级硕士生党支部书记张可欣表示,同学们计划从三方面发力——通过新媒体科普冰川形成、演化等理论知识,唤起大众关注;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低碳生活,降低碳排放,从源头上减缓冰川消融;积极投身环保实践与志愿活动,带动身边人,凝聚起保护冰川的青春力量。
在科考攀登的脚步中传递希望,在追寻红色足迹中坚定信念,让科学知识与自然伟力交织,让青春誓言与大河奔涌共鸣,把科考实践从知识的沉淀变成精神的远征。守护冰川的使命、传承长征的星火、接续时代的征程——这是北大城环人写给山河的答卷,亦是青年一代家国情怀的深情注脚。
城环学院党委书记彭建教授说到,“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学院将气候变化、‘双碳’战略等前沿领域融入教学,推动学术语言向守护家园的群体共识转化。当青年既能以科学之眼洞察全球变化,又能以知行合一守护绿水青山,生态文明建设的‘北大答卷’必将更加厚重、更具温度。”
转载自《人民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