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来尔古
在川西高原的腹心地带,道孚县正以文化为墨、创新为锋,在雪山草原间挥毫泼洒出全域振兴的壮美画卷。这座素有“中国藏民居艺术之都”美誉的高原明珠,通过非遗活态传承、文旅深度融合、品牌创新塑造“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将文化基因转化为发展动能,走出了一条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特色文化振兴之路。
守正创新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在道孚藏民居博物馆,六栋融合“崩科”技艺的百年建筑静默矗立,通过数字化保护体系,53项非遗技艺(含哲霍锅庄、藏纸制作等46项省州级项目)以三维建模、影像记录等方式永久留存。其中,普热普真舞蹈、堆绣唐卡制作技艺等12项道孚非遗项目纳入动态传承数据库,哲霍锅庄的韵律与唐卡绘画的笔触在数字空间交织。全域构建“1+6+28”博物馆矩阵,主馆依托传统民居改造,6大主题馆涵盖生态、农耕等领域,28个微博物馆散落城乡——张桂芝扎坝文化记忆馆重现母系文明密码,四郎尼玛木雕工坊展示八美木雕绝技。2025年新春非遗展上,藏纸制作、花馍馍工艺吸引万名游客体验,26类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非遗工坊带动2000人就业,藏纸技艺获国家专利、唐卡作品屡获国际大奖,千年技艺在“活态传承”中迸发新生机。
全域融合点燃发展“新引擎”
丹道环线串联墨石公园的异域星球地貌与玉科草原的生态画廊,投资近7000万元的丝路甘孜·龙灯牧场(WRCA认证世界最大牦牛帐篷)成为现象级地标。环线新增5条徒步线路,获评“中国十大必驾路线”。全县建成3家4A级、8家3A级景区(位居全州第一),甲依拉措4A级景区与玉科草原“中国十大露营地”形成全域旅游矩阵。
近五年投入近10亿元完善设施,42座旅游厕所与17个观景台点缀全域,旅游公路联网率达100%。湖南卫视综艺带动全网流量破4亿次,2024年文旅品牌热搜56次,《源来道孚》宣传片登顶微博,实现从“流量”到“留量”的精彩蝶变。近五年接待游客705.85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4.85亿余元,文旅产业成为农牧民增收“加速器”,人均年增收超2000元。
品牌塑造打造文化“金名片”
连续九届安巴文化旅游季累计吸引游客46.99万人次,“花开道孚·润道有声”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促成与西南民族大学、中国国家地理战略合作,形成《道孚县域文化研究报告》,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基地”。品牌矩阵亮点纷呈,音乐IP《尼恰道孚》《太阳升起的地方》获省级大奖;教育IP“青少年重走长征路”年训5000人,青少年合唱团登央视《童声唱》;公益IP“花馍馍志愿服务”年服务1.2万人次,理论宣讲覆盖121个行政村。玉科草原生态示范区、八美别院藏式民宿等品牌,推动“藏民居艺术之都”搜索量激增230%,品牌溢价超5亿元,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硬支撑”。
创新实践构建发展“生态圈”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道孚段创新“非遗+红色”模式,红军马灯复刻、藏式香囊等12类文创产品年销千万,《农耕姑娘》《鲜水情韵》等原创作品通过抖音传播,播放量突破2000万次。与西南民族大学共建博士工作站,职业技术学校年培养非遗传承人120名。《文旅十条激励措施》激活市场,218家商户年流水6000万元,1.2万人实现家门口就业。文化大数据平台整合417个资源点,“非遗+直播”年销售额破千万,药泥面具单款创200万元纪录。2024年,文旅局长直播带货GMV破500万元,群众增收超700万元,形成“政府+高校+企业+农户”协同格局。
站在新起点,道孚县以文化大数据平台为依托,加速研学实践基地落地。近五年累计投入近10亿元完善基础设施,旅游公路全域贯通,42座旅游厕所实现“一厕一景”。202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2%,非遗工坊助农增收超5000元/户,文旅综合效益连续三年居甘孜州首位。
从藏民居的“崩科”智慧到长征红色印记,从非遗工坊的指尖技艺到数字文旅的创新场景,道孚正以文化自信之笔,在川西高原绘就全域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如专家所言:“文化传承既要守住‘根’,更要开好‘花’。”这座高原之城,正以“藏民居艺术之都”为核、全域旅游为翼,用文化之魂赋能高质量发展,谱写出新时代的振兴篇章——2024年,全县旅游综合收入较2019年增长187%,非遗产业带动1.2万人就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道孚实践”,正成为民族地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