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脚底板工作法”跑出和美牧场 理塘县禾尼乡创新工作方法化纠纷 2025年04月16日

两村定界。

草场现场调解。

◎格乃泽丁 叶强平 文/图

4月13日,随着理塘县禾尼乡安久村与禾然色巴村争议地段的打桩定界和围栏落地,这场跨越两代人、40年的草场纠纷终于画上句号。这场和解的背后,是基层治理智慧的生动实践,更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高原牧区的璀璨绽放。

在禾尼乡广袤的高原上,安久村与禾然色巴村的村民主要以放牧为生。然而,一片争议草场却让两村村民陷入长达40年的纷争,牦牛越界、口舌争执……这场旷日持久的矛盾,不仅成为两村和谐发展的“绊脚石”,更影响了牧民的幸福生活。

1985年,随着牧区草场承包制的推行,草场划分成为安久村与禾然色巴村矛盾的导火索。由于历史原因,两村交界处约一百多亩草场的权属始终模糊不清。“你家牦牛啃了我家的草”“你家的围栏多占了我家的地”……类似的争执几乎每年春夏放牧季节都会发生。

草场纠纷的长期存在,让两村陷入“双输”困局:牧民不敢在争议区放牧,导致草场资源浪费;冲突频发加剧了村民间的对立情绪,连传统节日的友好往来也一度中断。乡干部坦言:“每次调解都只能暂时平息事态,但根源问题不解决,纠纷就像野草一样春风吹又生。”

2023年,禾尼乡党委、政府将化解两村纠纷列为“头号民生工程”,一支由乡党委书记、乡长为组长的调解专班迅速成立,开启了一场“走破鞋底、磨破嘴皮”的攻坚行动。

专班调阅近40年的档案资料,走访两村60岁以上老人23名,还原草场划分的历史脉络,发现1982年牧区草场承包时的原始记录缺失是导致争议的根源。该乡后在争议草场召开“马背上的群众大会”15场,两村村民在席地而坐、畅所欲言。乡干部创新采用“双清单工作法”,将双方诉求逐条记录并公示,消除信息不对称。

今年4月13日,高原晴空万里。在两村村民的见证下,60根界桩沿着新划定的边界线稳稳钉入土地,600米长的铁丝围栏如银链般蜿蜒伸展。由乡干部定位打点,两村各推选5名代表组成监督小组,全程参与打桩定位。当围栏上的彩旗在风中飘扬,这片曾经充满火药味的草场,如今已成为见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美牧场。“这根桩子不仅划清了草场,更立起了规矩和信任。” 两村党支部书记抚摸着界桩感慨道。

禾尼乡草场纠纷的化解,是一部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教科书”。从“文件式调解”到“脚底板工作法”,当地干部以理性平衡利益诉求,让传统文化成为和解纽带,最终实现“划界不划心”的深层治理。正如乡党委副书记尼玛泽仁所说:“界桩可以丈量草场,但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没有边界。”

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