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利华
收到陕西作家吕志军老师的散文集《一条鱼的歌唱》时,湘南的天气仍透着丝丝寒意。然而,一打开书本,他写给我的“斗酒相逢,青山一道”的寄语,却瞬间温暖了我。我想起了唐朝诗人王昌龄的名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何尝不是,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我们却同云雨,共明月,丝毫没有距离感。
吕志军是陕西省知名作家,系第二期“陕西省百名优秀中青年作家扶持计划”入选者。这些年他笔耕不辍,公开出版了多部小说集、散文集。这次由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散文集《一条鱼的歌唱》,共分为3辑,以“遇见、看见、想见”命名,收录了48篇散文。这些散文,是他近两年生活的部分见证,也是他读、思、写的主要成果体现。
乡愁,是作家笔下永恒的主题。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故乡,没有任何一个作家能从心底把故乡剔除。故乡的那山那水那人那事,都是作家一生中挥之不去的记忆与乡愁。诚如诗人席慕蓉所言: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吕志军是从陕西汉中市洋县走出来的作家,洋县北依秦岭,南靠巴山,汉江自西向东奔赴而来,横贯了洋县整个南部。在考入大学前,吕志军一直生活在汉江边的洋县,那里的山山水水和父老乡亲,给了他一生的记忆。毕业后离家乡越来越远,但他的乡愁却因此愈来愈浓。
乡愁于吕志军而言,既是牵挂,也是回望,更是发自内心的眷恋。在辑一“遇见”收录的长篇散文《汉江:一条鱼的歌唱》中,他以宏阔的视野,展现了气势磅礴的汉江在中国的重要地位。他在篇首中这样写道:如果秦岭是中华大地上的龙脊,那汉江布满川原的河道就是这龙的血脉。衔着山歌,绕着流沙,一条鱼鼓翼,穿游在历史血脉,我永久的故乡。他写汉江的农耕文化,也写汉文化;写汉江的男人,也写汉江的女人;写工业化进程中汉江的生态破坏,也写汉江人关停重污染企业的自我救赎。其实,这一切,都是立足一个大义的汉江人,对汉江前世今生的系统梳理,饱含了对故乡的无限深情。
上高中时,吕志军的作文常被当作范文,在班上宣读,这让他更加痴迷文学。从写诗写杂文,再到写小说写散文,他都力求自己的作品经得起时间的淘洗。吕志军认为,只有那些与人性共鸣的作品,才可能历久弥新。这一观点从他的散文集辑一辑二收录的众多文章中得到了论证。他的乡愁,流淌在亲情中。他聚焦日常生活中某些细节,以朴素的文字来写父母,写妻女,写哥嫂,写叔伯,写侄女;以悲悯的情怀写毛孩、猪娃爷、狗娃舅、红叔、瓜奶、墙根等看见的、遇见的底层人物,展示他们庸常生活的艰辛与无奈,这些都极易引起读者共鸣,令人潸然泪下。《怀念一支笔》中,他写以做毛笔为生的父亲,一生对毛笔工艺精益求精,绝不降低成本和质量谋求利益。他在孩提时,父亲就教育他:“你看这毛笔,就跟做人一样,你在一个环节做了假,它就会在另一个地方把假还给你。你以为毛笔不会说话?当它蘸了墨,写出字,每一个笔画都是你的德行和态度。”寥寥数语,便将父亲严谨憨厚的形象刻画出来。他在《跪着》《乡人》《家的门》等多篇文章中,回忆起母亲为人处世的点点滴滴。在《妈妈的三轮车》中,他写患有骨质增生,腰腿脚胳膊无一不疼的妈,为了生活,经常骑着破旧的三轮车打猪草,推磨子,压面。而在一次骑着三轮车回家取钱为父亲治病时,被另一辆载着四人的摩托撞翻而失去了生命。妈妈弥留之际的一句“我头疼”,瞬间拨动读者心弦。一个全身多处疼痛操劳一生却从不叫苦的母亲,人生最后一句话却是“我头疼”,读来催人泪下。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吕志军的乡愁,还蕴含在地域性的方言里。通过一些特色浓郁的方言运用,不仅使文章充满了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而且提升了整个散文集的鲜香度和吸睛力,让读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写哥哥向父亲解释买三轮车时,他写道:“妈年龄大了,有个轻重的活儿,用三轮车比肩挑手提强。”当他逗侄儿玩三轮车时,侄儿怕奶奶责怪,便说:“我不玩。”“要是把车弄坏了,婆会骂我。”写猪娃爷时,他写道:病好了,圪蹴(方言,蹲)在场边,铜烟锅在地上磕掉烟灰,又续上一锅。“这碎怂(方言,小孩子)还是爱我。”“就要这疙瘩,肉瓷实。”
此外,吕志军的乡愁还体现在对故乡风景和美食的喜爱中,该书中的不少文章,还描绘了汉江的一些风景名胜,讲述了一些当地流传较广的历史文化故事,介绍了香辣酸爽的浆水面等特色美食,亦让读者从他的乡愁中,感受到陕南的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