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大视野下的康巴文化探秘 2025年04月18日

◎范河川

康巴与朵康名称地域脉络解读

在众多关于涉藏地区的书籍中,常提及康巴地区旧称“朵甘思”“多康”。然而,若想深入了解这片神秘土地,需从中华广袤的地理版图中,细致梳理它们之间微妙的差别。

康巴,宛如一颗镶嵌在横断山区的璀璨明珠,静卧于大山大河的夹峙之间。它的地域范围极为广阔,囊括了西藏昌都地区、林芝市东部(察隅、波密、墨脱三县)、那曲地区东部(聂荣、巴青、索县、比如、嘉黎五县),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阿坝大小金川,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等诸多区域。任乃强先生在《任乃强藏学文集 (下册)·丹达山脉与康区》中,曾阐述过康巴独特的地域划分。康藏之间的丹达山脉,在“第七世纪以前,是苏毗民族和吐蕃民族的天然界限。直至如今,它依然是康巴与藏巴的界标”。有趣的是,在民间,人们常常以那曲地区索县的“亚拉山”作为划分依据,认为此山是卫藏和朵康的界线。这种官方与民间认知上的差异,为康巴地区的地域界定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相较于康巴,朵康的地域范畴更为宏大。回溯历史,在公元656年(显庆元年),噶尔·东赞率领十二万大军攻灭白兰部与吐谷浑之前,朵康被称作“康吉贾阵”。正如《白史》中所述:“所言康者,系指其边地,如诸边小国,名‘康吉贾阵’也。”朵康(多康)乃是藏文的音译,它还有朵甘思、朵甘等别称,别名麦康,是白兰部与吐谷浑的合称。其地理位置不仅涵盖了现今的康巴地域,还延伸至今天甘肃省和青海省的藏族地区,以及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的北部地区。《如意宝树史》记载:“总的说朵甘思分麦康、朵寿(雅姆塘)、宗喀(吉塘)等三地,称为三康,也就是安多、曲多、昌都三地”。这些古老的记载,犹如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探索朵康历史地理的大门。

元朝时期,西藏实现统一,这片广袤的地域被设立为朵甘思宣慰司(即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明朝“明因元制”,依旧设立朵甘都指挥使司,简称“朵甘都司”,在元明时期,该地域隶属于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时光流转,直至清乾隆年间,随着准噶尔汗国的覆灭,涉藏东部区域迎来了重新划定的契机,甘陕管辖的涉藏行政区域也由此经历了重大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民间对于地域的认知,往往与中央政府的行政区域划分不尽相同。在民间,人们对卫藏、康巴、安多有着细致入微的地域区分,这才有了“卫藏的佛、安多的马、康巴的人”这一广为流传的说法,以及藏族三大方言区的存在。这些民间认知,承载着当地人民千百年的生活记忆与文化传承,是地域文化独特魅力的生动体现。到了清末,代理川滇边务大臣傅嵩炑于宣统三年(1911)奏书云:“査边境乃古康地,其地在西,拟名西康省。”自此,“西康”这个名称开始广泛流传,且被赋予了“西康高原”的美誉,一般认为它是康巴的主体所在。西康之名,如同一个时代的印记,见证了这片土地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与发展。

康巴与朵康的地域划分,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的界定,更是一部蕴含着民族融合、历史演进与文化传承的宏大史诗。它们在岁月的长河中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画卷。

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