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从天空看贵州的不同样貌 ——评《航拍中国》第三季 2025年04月18日

◎陈可欣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部腹地,被四川、云南、广西三省区环绕,山地和丘陵占据全省90%以上的面积,是中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地跨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数千条河流塑造着中国岩溶地貌分布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该片镜头新颖独特,节奏明快,语言清晰,用29个地点,以航拍角度展现贵州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地貌特色带来的民俗文化

贵州境内山脉重峦叠嶂,绵延纵横,喀斯特地貌造就了众多溶洞、天坑和峰林,为贵州带来了极为丰富的水资源和生态资源。作为矿产资源富集且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贵州的旅游特色独具魅力。贵州有十七个世居少数民族,其中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作为四大主体民族,对贵州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组织的多元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斗牛节、施秉摸鱼节和西江千户苗寨等地,导演通过村民的视角,将少数民族的节日活动生动地展现在观众眼前。在10月农闲时节,斗牛展现着力量与勇气,人们跟随苗族同胞体验摸鱼的乐趣,夜晚的千户苗寨灯火辉煌,如星星之火燎原般点亮夜空,侗族大歌则将民族的记忆深植人心。

少数民族在银器、印染、刺绣、剪纸、歌舞、美食等方面丰富了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过去没有自己的文字,银饰因此成为了记载苗族历史和神话的重要载体,蝴蝶、飞鸟、花丝等元素都蕴含着对自然之灵的崇敬。侗族大歌传承着世代的生活历史,大歌的传承者将歌声延续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不仅继承了人们心中的情意,也体现了对生命的深刻追问。

在贵州篇中,我们跟随飞行器的镜头,看到了贵州嶙峋的峰林和少数民族日常生产生活的一瞥。发展到现代,捕鱼、大歌、古寨已成为村里人们逢年过节的念想,无论走到哪里,贵州的美丽早已深深刻入当地居民的心田。

二、数字化成果

2015年5月26日,“2015贵阳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暨全球大数据时代贵阳峰会”在贵阳开幕。贵州为了将“多彩贵州”的良好区域形象推广至世界各地,不仅依托优质媒体的传播与推介,还将大数据产业在贵州大地蓬勃发展。

贵安新区大数据产业园的落地,得益于其远离地震带和气候凉爽的优势,甚至开挖中空的山体,将来自全球的海量数据“窖藏”起来,这里被打造成了大数据产业集群的国家级新区。2019年数博会无人机编队表演向世界展示了贵州在无人机操控上的精确度,让人们对贵州未来的科技发展充满期待。随着贵安新区的快速发展,数据产业、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高端科技成果开始在这里落地生根。

2024年,贵州“村超”的火爆让贵州足球赛事进入大众视野。贵州村超的成功原因在于:政府的大力支持、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色、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通过报道,我们对体育竞技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这不仅激发了人们的拼搏意志,也在平静闲适的生活中注入了一种激情。对于“村超”的爆火出圈,大多数人的看法是面向国际,面向全国。

“数博会”和“贵州村超”改变了人们对贵州大山深处贫穷落后的刻板印象。2021年11月23日,随着贵州宣布所有贫困县摘帽,中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贵州的发展与大数据紧密相连,新闻传播塑造了人们观察世界的方式,将贵州的消息传播至海外,引发关注。这不仅需要组织非凡的活动,还需要新闻的良好介绍。贵州能够推广至世界,正是由于信息发展的高度集中,所以我们对未来的新鲜事物要求具有高度创造力。正是对科技的无限追求,人们才能将贵州发展成为一个充满未来感的省份,这里的大数据交流实验室为人们带来了新技术和创造性思维,激发了贵州的潜力,让人们对自己的家乡有了具象化的期待。

三、艺术

与《航拍中国》第二季福建篇相比,福建篇从边缘村落描述到沿海地区,呈包围之势将福建圈起来讲述,展现了其开放和包容的特点,而贵州篇则从喀斯特地貌到黔东南少数民族聚居地等特色景点开始,讲述了贵州的交通发展和新兴科技成果,符合贵州的科学建设。

电视纪录片《航拍中国》的总导演余乐曾在采访中表示,“航拍是一种叙事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起飞是为了给观点与诉求寻求一个新的落脚点,如果仅仅是检阅风景的风光片,是没有人要看的。”笔者认为,纪录片的诉求在于展现美的价值观,无论是人、山还是水,在影片中,无论是配音还是故事,都给人一种和谐美好的情感,能够让人在沉醉于这部纪录片时,拥有客观的立场,不被讲述者的情绪所左右。

余乐总导演从一开始就希望《航拍中国》不是一部让人仰视的作品,也不是炫技的艺术片,而是让8岁到80岁的中国观众都能无障碍地看懂80%以上的影像画面。生动的讲述将观众带入我们赖以生存的大地,从航拍的角度,我们更能看到人们生活的真实样子。《航拍中国》不仅将我们带入当地人们的生产活动,还讲述了这里发展的故事,并对一个省份做出全新的解释。这不仅体现了中国高速的发展,还体现出人们对祖国的美好愿望——同根同系、美美与共。

在转瞬即逝的镜头画面里,我们脑海中一闪而过的是独立的故事和景色。《航拍中国》以非凡的调度将贵州省的特色突显了出来。在开头讲述峰林、溶洞、水流时,循序渐进地将我们带入一个由山川水流和人文共同构建的世界。画面通过独特景点的选择、稳定的构图和对象的捕捉,让画面活了起来。人物的出现和景点的变化,使得景点不仅具有特色和立体感,更成为拥有情怀的落脚点。人们在过年时会回到家乡感受世居在此的乡火人烟,而纪录片则让人看到触动心田的宁静。

在制作这部片子的过程中,导演团队的核心理念是自由捕捉美丽瞬间,精美故事和生动画面突破了想象力,利用航拍技术,将生活的朝气蓬勃用无尽的智慧表现出来。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文学理论。他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写道:“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把事物提供为一种可观可见之物,而不是可认可知之物。艺术的手法是将事物‘陌生化’的手法,是把形式艰深化,从而增加感知的难度和时间的手法,因为在艺术中感受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应该使之延长。艺术是对事物的制作进行体验的一种方式,而已制成之物在艺术之中并不重要。”

在艺术的世界里,将事物陌生化是一种挑战。我们不仅仅是在熟悉这个世界,同时还要具有创造力,将熟悉的事物陌生化,正是一部艺术品的精髓所在。《航拍中国》不仅做到了美,还在人文素养上引发了共鸣。

四、美学概念

天生桥、猴耳天坑等景观将人们引入一个多变且激荡人心的地理环境中。每一处选景,导演都选择了最独特的地方:梵净山、峰林、天门、格凸河、溶洞。新意的讲解为我们揭开了贵州喀斯特地貌的神秘面纱。我们不仅了解到贵州丰富多样的山地景观,还感受到纪录片的美学概念:真实。当光线交织在云雾上,森林活动也引起人们的注意。我们看到威宁草海黑颈鹤从天空飞过,黄果树瀑布跌下万丈深渊,贵安新区樱花盛放,毕节的百里杜鹃萌发出希望。

无人机航拍的审美感受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节奏。节奏与构图紧密相关,赋予画面活力,让画面立体起来。“所谓节奏,是艺术作品借助艺术手段把握表现对象的运动形态,显示出力度、速度和对比因素的有规律的重复、交替的现象。在美术中,则运用形、色、线、轮廓等因素的反复、呼应和对比以及构图安排和形象的特征及动态,显示出一定的、符合审美规律的格局和韵律,从而形成了节奏。”(姬萤《浅析画面的节奏感》)

节奏的要素使得《航拍中国》的画面更具创造性,将我们的心跳融入大地之中,聆听森林发出的乐章。舒缓而有力的节奏,体现了生命美学,我们可以在纪录片中感受到人生坚定的答案和对生命的把握。

笔者发现,《航拍中国》三季的共同点在于特殊的人文活动。正如福建篇中穿插的人文塑像:妈祖娘娘、老子像、郑成功像,人类的活动贯穿于整篇叙述。在贵州篇中,热气球、漂流、攀岩等活动随着景物的变换出现在画面里,达到人物和环境相互影响的效果。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到人们生活燃起的炊烟,从过去的村寨到现代都市,画面具有了跨越时空的意义,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变。

结合画面故事,《航拍中国》第三季的成功之处在于灵活运用故事梗概,将大地上的风景推广出去。这既不会让人感觉每个特殊景点是孤立的,也不会让人费力去理解人物感情。我们看到的景色让人感受到与祖国息息相关的脉搏,仿佛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流淌在我们的血脉里。介绍贵州篇,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山川的呼吸。

贵州的天眼好似这个省份的眼睛,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凝视自身的不足,用创造力打造一个适合居住的地方,将人们的诉求用最精密的方式传达出来,向人们展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省份,把更多的关怀投入更高价值的技术交流上。 (未完待续)

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