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维国
近日,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举行首届农房盘活推介会,现场发布“农闲E居”智慧平台小程序。此次活动吸引了许多港澳投资者到珠海金湾考察投资项目,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大湾区乡村振兴联动发展。
农村闲置农房,作为一种常被忽略的资源,如果能够用活用好,不仅可以化身为美丽乡村的风景,还能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加速器。
农房闲置,表面上看是房屋空置状态,本质上是乡村资源配置的失衡。一方面,伴随农村人口外流,大量农房逐渐闲置、废弃,成为“空心村”的显性标志;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乡村创业热情高涨,急需空间承载。意识到这一“供需错配”的矛盾,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起点。
要让闲置农房真正“房”尽其用,关键在于把“看得见”的资源,转化为“摸得着”的资产。这需要政府搭建平台、政策先行。通过统一资源登记、信息归集,建立起科学完整的农房数据库,让原本零散的信息转化为高效对接的渠道。数字化平台正是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的有效手段,既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又能够提高信任基础。
农房盘活,不能仅靠“租出去”的物理流转,更需要“融进去”“活起来”的产业支撑。当前,农文旅融合发展正处于风口,闲置农房可变民宿、手工坊、艺术空间,甚至是青年返乡创业的孵化器。
创新业态的植入,不仅可以带来人气、财气,也能够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活力。把乡愁变产品,把记忆变经济,是农房活化的真正价值。
当然,要实现“房”尽其用,还需打破观念壁垒。农房产权复杂、手续繁琐、流转风险等问题,常让投资者望而却步。这就需要制度创新,推动农房确权、三权分置等改革落地见效,为农房流通提供制度保障和法律支撑。更重要的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收益机制,让原房主、运营方、集体三方都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农房不仅是砖瓦的空间,更是情感的载体、文化的容器。在盘活的过程中,绝不能一味商业化而忽视了乡土韵味。保护传统格局、修复原生态建筑,让文化与现代交融,是实现“有形”改造与“无形”传承的双赢。
从“沉睡”到“生金”,农房盘活不仅是一个房屋的故事,也是乡村发展的缩影。盘活闲置农房关乎资源的再利用、产业的再生长、文化的再发现,也关乎农民对未来生活的重新构想与信心重建。
总之,让闲置农房“房”尽其用,是激活乡村潜能的关键一步,是打通城乡融合的桥梁纽带,也是让农民从乡村振兴中获得真正实惠的现实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