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椿霞
●独特的“鱼通颜色”
色彩被人们视为服饰的灵魂。英国著名的美学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是指艺术作品内部的各个要素、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那种特殊的组合关系背后,蕴含着某种特殊的审美情感,隐藏着某种深刻的意蕴。在人们的视觉、感知和接受过程中,服装上的色彩信息传递最快,情感表达最深,视觉感受的冲击力最大,且最具美感诱惑力。鱼通人对服饰与色彩、服饰与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有着独到的认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服饰色彩,即“鱼通颜色”。
鱼通服饰的代表性颜色有黑色、蓝色和绿色这三色,但黑色、蓝色和绿色在服饰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
黑色是鱼通服饰中应用最多、最广的颜色,为主色。首先,黑色是男女共用之色。无论男女皆好黑色,以黑色为贵、为主。其二,黑色是四季通用之色。一年四季,劳动时穿的是黑色,休闲时穿的是黑色,节日期间也穿黑色。第三,黑色也是主体之色。男子穿着黑色长衫、长裤,缠黑色头帕,打黑色绑腿,穿黑色布鞋,除腰间系有一条蓝色或绿色腰带外,通体黑色。女子也着黑色长衫、长裤,搭黑色绣花头帕,系黑色围腰,穿黑色布鞋。因而,在鱼通村寨里,无论是在崎岖的山路上,在绿油油的庄稼地里,还是在高高的碉楼上,到处可见一个个身着黑色长衫的鱼通男女,犹如无数个跳动的黑色音符,演绎着劳动的快乐和生活的美好。
●鱼通人为何喜欢黑色?
鱼通老人给了我们两个十分简洁的答案:一个是“黑色经脏”,意为鱼通人长年从事农牧业生产,与土地、牲畜打交道,容易导致服装污染,不宜穿着浅色服装。一个是“过去的布料多为黑色”,意即历史上的布料单一,别无选择。这种解释表明鱼通人对色彩的选择有着严格的客观性要求,即既要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也要符合客观条件的许可。
其实,鱼通人尚黑不仅具有现实性、客观性之原因,还具有更为深刻的文化意义。我们注意到学术界在研究“藏彝走廊”的民族历史文化时发现了一个重要现象,即生活在“藏彝走廊”上的各民族中,历来存在着“尚白”和“尚黑”的两大文化传承。“尚白”的民族有岷江流域的羌族,大渡河、雅砻江流域的绝大多数藏族族群(如嘉绒藏族、木雅藏族、道孚扎巴等),他们都有崇拜白石、供奉白石的传统。而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彝族、纳西族等民族则崇尚黑色。彝族男女皆穿黑色服装;纳西族自称“纳”,“纳”即“黑”,“黑”即“大”,老年人也穿黑色,表示尊贵。因此,鱼通人崇尚黑色之俗可能是受到了“藏彝走廊”上的“尚黑”传统影响的结果。然而,令我们感到意外的是,生活在大渡河流域的其他藏族部落(如嘉绒、木雅)都尚白而不尚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巨大的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这可能与羌族民间史诗《羌戈大战》中古羌人在神的帮助下用白石打败了戈基人的传说密切相关。